的重型坦克做准备。
当然富余的生产能力也没有被浪费,都被用在了拖拉机的生产上。
在苏联,一家能生产拖拉机的工厂就能生产坦克,反之将坦克制造厂将生产线用于拖拉机配套产品的生产更是“小菜一叠”
,对此参观的林俊不得不佩服这些工厂的建造规划者和生产者——这才是最有效的军工生产企业。
而且让林俊更加“佩服”
的是:“基洛夫”
产品的主要配件基本不需要从外厂调运,它内部的各家工厂就是它的“配件供应商”
,它已经建立起基本独立的生产体系——这就是为什么二战时列宁格勒在被围困的两年多时间里,还有源源不断的坦克直接从工厂的车间开往前线的原因!
虽然这和列宁格勒人的坚强意志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没有整体配套的生产能力,也不会有那些还未上漆的t-34直接从生产线上驶往火线参加战斗。
林俊对于几十年后的一种观点不屑一顾,那就是海湾战争后的“俄式坦克无用论”
。
是的,相比西方国家的那些坦克,苏联设计制造的坦克显得粗糙,甚至是“原始”
;但它的优点也是西方的那些“先进”
坦克无法比拟的:简单、可靠、操作培训容易、易于大量生产。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在冷战的最高峰,“红色帝国”
的装甲洪流冲向西欧,北约的将军们可能除了手中的核武器还能有些作用外,就找不到其它的办法来对付铺天盖地般席卷而来的苏联坦克,因为北约的将军们手头没有、也根本得不到足够数量能与苏军装甲集团相抗衡的坦克——他们的坦克更像精密的仪器,而不是“武器”
。
二战中的苏军将领和坦克设计师明白一个道理:他们需要的是简单可靠的武器,必须能够大量生产,也必须能让坦克成员在短时间内熟悉手中的武器。
因为他们有比任何国家都丰富的“实战经验”
:他们的坦克在前线所承受的打击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有无数战损的坦克和实战战例供他们研究。
苏联的领导人比谁都清楚:战争中坦克的生命力非常短暂,如果像西方国家那样制造“仪器”
,根本就承受不起巨大的消耗——德国人在机械制造方面“病态”
一般的追求完美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他们的“虎”
、“豹”
虽然先进,但却无法大规模生产,因为它实在太“精密”
了,精密到故障百出的地步:为了一样机械的“完美”
,德国人会修改任何他们认为“不足”
的地方,最后的结果就是常常制造出一些“怪物”
。
德国人的坦克相比苏联的对手往往能在实战中“以一敌三”
,但很可惜德军坦克手们常常面对的是十倍于自己的苏军坦克。
苏联对坦克工业的要求是建立在“打大规模战争”
的前提下,如果当年真的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那对西方而言就是“灾难”
——他们的武器经不起消耗、操作的技术军人来不及培训、精密的坦克工厂更禁不起打击。
前世林俊和战友讨论过海湾战争中苏式坦克惨败的原因,当时林俊的观点就是:它是为大规模战争准备的,需要的是两个大国间的较量,这么不对称的战争,傻瓜都知道还没打就已经输了。
战斗意志、指挥能力、战争潜力、战略纵深地形地貌和武器装备,这是战争的较量中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当年“多国部队”
的对手是一个因素也不具备,不输才怪。
而且苏式坦克不仅能“适应”
大规模战争,“小打小闹”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