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达文学网

第43章 战必攻城 一(第2页)

同时,高大的城墙还能提供防洪水、防强盗、防猛兽等多重安全功能。

“四塞以为固”

的中国,也因此能够在四四方方的城墙庇护下,码着四四方方的文字,迈着四四方方的脚步,从容又体面地延续着一种辉煌而伟大的黄色文明。

中国人对于城池的偏爱,除却以上诸多因素外,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信。

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经济繁荣和文明发达的多重基础上。

换句话说,筑城的底气在于“建”

得起、“防”

得好、“守”

得住。

正如我们喜欢用“固若金汤”

来形容防守,或者爱唱“万里长城永不倒”

一样,这些都是这种民族集体自豪心理的微妙写照。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论是城池的建筑还是防护,都是高技术、高投入的产物,不是谁都能修得起,更谈不上修得足够好。

而要消解来势汹汹的侵犯之敌,除却厚厚的城墙外,有着高度文明和发达经济的守城一方,自然拥有更多“后发制人”

的技术法宝。

中国早期的城池,绝大多数是土筑。

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城池都是一副黄秃秃的模样。

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掌握了版筑的技术。

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版筑的技术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悬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过两侧夹板,以绳索固定取直,中间填土夯实,《诗经》中的“其绳则直,缩版以载”

,说的便是这种方法。

用这种版筑技术筑成的城墙,比以往更结实,因此可以取消旧法中两侧的护城坡,从而增加城墙的攀爬难度。

当时有的城墙还采用土坯(单块土坯尺寸约为1米x0.4米x0.2米)垒砌,上下交错叠压,以此提高墙体的密度和强度。

大多数的土城墙,为保证牢固度和强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拢。

譬如两千多年前齐国的都城临淄,城墙宽度就达20米,楚国都城郢的墙厚也有14米之多。

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厚度,其抗击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

此外,为保险起见,在高大厚实的城墙外,与城墙平行的还有人工挖掘的宽深壕堑(也可以引注河水,成为护城河)。

大的都城,城外环周的护沟壕,通常宽度达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过,土城也有土城的好处,那就是容易修补。

从军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城池的构筑,可谓布局精妙,机关重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