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是,罗马也曾有相似的这种风俗。
罗马人称鬼魂日勒木耳,在五月间的半夜里举行赶散他们的祭礼。
在这仪式里,有拿黑豆向背后抛去一节。
据说我国的撒豆最初也是向背后抛去,到后来才撒向前面的。
鸥外是博识的文人,他所说当可信用,镰仓时代大约是西历十三世纪,那么这撒豆的风俗至少也可以算是有了六百年的历史了吧。
好些年前我译过一册《狂言十番》,其中有一篇也说及撒豆的事,原名“节分”
,为通俗起见却改译为“立春”
了。
这里说有蓬莱岛的鬼于立春前夜来到日本,走进人家去,与女主人调戏,被女人乘隙用豆打了出来,只落得将隐身笠隐身蓑和招宝的小槌都留下在屋里了。
有云:
女咦,正好时候了,撒起豆来吧。
“福里边,福里边!
鬼外边,鬼外边!”
(用豆打鬼)
鬼这可不行。
女“鬼外边,鬼外边!”
案狂言盛行于室町时代,则是十四世纪也。
嵩山禅师居中(一二七七年至一三四五年)曾两度入唐求法,为当时五山名僧,著有《少林一曲》一卷,今不传,卜幽轩著《东见记》卷上载其所作诗一首,题曰《节分夜吃炒豆》:
粒粒冷灰爆一声,年年今夜发威灵。
暗中信手轻抛散,打着诸方鬼眼睛。
江户时代初期儒者林罗山著《庖丁书录》中亦引此诗,解说稍不同,盖传闻异词也:
古人诗中,咏除夜之豆云,暗中信手频抛掷,打着诸方鬼眼睛,盖撒大豆以打瞎鬼眼也。
《类聚名物考》卷五引《万物故事要诀》,谓依古记所云,春夜撒豆起于宇多天皇时,正是九世纪之末,又云:
炒三石三斗大豆,以打鬼目,则十六只眼睛悉被打瞎,可捉之归。
此虽是毗沙门天王所示教,恐未足为典据,故宁信嵩山诗为撒豆作证,至于福内鬼外的祝语已见于狂言,而年代亦难确说,据若月紫兰著《东京年中行事》卷上云,此语见于《卧云日件录》,案此录为五山僧瑞溪周凤所作,生于十五世纪上半,比嵩山要迟了一百年,但去今亦有五百年之久矣。
傩在中国古已有之,《论语》里的乡人傩是我们最记得的一例,时日不一定,大抵是季节的交关吧。
《后汉书·礼仪志》云,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
《吕氏春秋·季冬纪》高氏注云,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
据《南部新书》及《东京梦华录》,唐宋大傩都在除夕。
日本则在立春前夜,与中国殊异,唯其用意则并无不同。
民间甚重节分,俗以立春为岁始,春夜的意义等于除夕,笑话题云“过年”
,即是此意,二者均是年岁之交界,不过一依太阳,一依太阴历耳。
中国推算八字亦以立春为准,如生于正月而在立春节前,则仍以旧年干支论,此通例也。
避凶趋吉,人情之常,平时忍受无可如何,到得岁时告一段落,想趁这机会用点法术,变换个新场面,这便是那些仪式的缘起。
最初或者期待有什么效用,后来也渐渐的淡下去,成为一种行事罢了。
谭复堂在日记上记七夕祀天孙事,结论曰,千古有此一种传闻旧说,亦复佳耳。
对于追傩,如应用同样的看法,我想也很适当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