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距离婆罗洲不过三千公里,在季风来临时乘船南下到达婆罗洲,也不过半个多月的功夫。
早年广东、福建下南洋的人大多是这样飘过去的。
南洋水师主要是沿着安南、暹罗的海岸游弋,对婆罗洲没怎么留意,没想到突然冒出一个兰芳共和国,高手在民间啊。
婆罗洲物产丰饶,西海岸一带有不少金矿,很多华人陆陆续续的都过去了,现在大概有两三万人过去。
两三万人放在内地一个镇上人数不少,不过放在一个七十万平方公里的荒岛上,那就跟撒花椒面一样,看不出什么来。
过去的人大多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的穷困百姓和小商人。
陈兰伯、罗芳伯是第一批过去的开荒者。
陈兰伯和罗芳伯都是小商人家庭出身,读过几年私塾,再加上经常跟跑船的打交道,还懂一些番文,什么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和英语,即便讲不出来,也能听懂一些。
长时间跟这些西洋人打交道,也知道了西方公司的概念。
其实公司也就是众筹,大家伙都是十里八乡的老乡,有那份信任,有点钱投入到经营中去,各司其职,把南洋的货物运到内地,内地的货送到南洋,赚钱了年底一起分红。
这也是兰芳公司的由来。
不过公司经营难免遇到西洋人敲竹杠或者海盗,需要保护,单靠棍棒和鸟统,招架不住西洋人和海盗,生意难做,甚至有些人都退股,返乡养老去了。
后来遇到从欧罗巴回国的年轻人,问了姓名,知道是福建潘家少公子,在西洋游历留学,经过婆罗洲看地方不错,就打算留下来博一番功名,还向罗芳伯献计,抱大清的腿,保一方平安。
潘公子心道:如果是以公司或个人名义去寻求保护,大清显然不会鸟你。
如果改“公司”
为“共和国”
,境遇是大不相同。
一来凝聚了内部的民心,人人有书念,有饭吃,有活干,还有度假和分红,简直是东海蓬莱,众人都拍手称赞;二来共和国的名义,提倡博爱、平等,对于大清来讲,没有侵略性,不会产生威胁。
最后,共和国的称号还是传承西周时代“共和”
的儒家文化,更容易得到大清的认同。
只是,伍秉鉴高估了大清的野心,老头子也好,还是二皇帝,都只想安稳的守着大清一亩三分地,什么南洋,西洋的,都是穷乡僻壤,不想沾边,只要给我银子,说啥都成。
最后,还是二皇帝和珅在理藩院给罗芳共和国挂了一个最惠国待遇的牌子,许诺平等保护诸番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