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见孙家不争了,也不再活动。
太子有意把自己的岳父推上去,这样孙家和周家都不能说什么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皇帝直接把诚王拎过来填坑。
朝堂上有人反对,一个小御史喷的唾沫横飞,“陛下,诚王殿下并非正经科举进士出身,内务府都是些吃喝杂事,倒无妨。
户部连着天下民生,侍郎是一部之重,岂可儿戏。”
刘文谦这回自己主动还击,“内务府里的事情如何是小事,伺候陛下和太后娘娘吃喝难道是小事户部里给你们发俸禄就是大事”
那小御史被噎了一口,继续叨叨叨,“王爷,微臣并没有别的意思,六部之重,哪个不是千头万绪,非是从小做起,岂能片刻间就掌舵。”
皇帝也不斥责御史,“卿说的原也没错,但诚王从民间来,懂民生,又在内务府干了几年,知道朝廷运作机制,做尚有些勉强,做个侍郎,倒不是朕偏着皇亲,你让他这会子去科举,怕是时间也来不及了。”
御史的职责是觉得有不合适就要说,但也要适可而止,皇帝已经发话了,此人自然不再啰嗦。
孙家和周家见对方都没占到便宜,既然陛下点了诚王,那就诚王吧,总比对方的人上去了好。
如庄大人这些人,自然不会反对。
诚王在内务府风评极佳,是个务实的人。
这几年来,从来没办错过一件差事。
虽然在市井长大,一边当差一边还在跟着长史学习,如今做的文章也能了,字写的也中规中矩,比绝大多数宗室都不差。
李太后十分高兴,小儿子在内务府干了快六年了。
这六年间,一直兢兢业业,从来不跟母亲和兄长讨任何好处。
除了中间和王贵嫔死磕一回,其余时间简直乖得不得了。
李太后老了,想着小儿子能多一些筹码。
等以后她不在了,也不至于被一些外戚压到头上。
李太后得清清楚楚,年前五公主和堂姐们的争执,她作为祖母没法说。
五公主也就罢了,这也是她的孙女,若是将来她不在了,小儿子一家敬着兄长一家子也就罢了,难道还要妃嫔们娘家的脸色过日子
李太后心里十分不情愿,这次户部少了个侍郎,从来不过问朝堂之事的老太太,忽然破例和皇帝儿子说了半天的话,担心自己百年之后他们兄弟被别人挑唆的不和。
皇帝闻弦歌而知雅意,索性答应了太后的请求。
一个侍郎之位,亲王做得。
就这样,刘文谦从内务府调到了户部,开始了自己真正的参政生涯。
第一天从户部回家,魏氏问他,“王爷,今日可顺利”
刘文谦点头,“尚好,天快要暖和了,娘子给母后做身衣裳吧,再让三丫头多出门跑跑,给母后积些福气。”
魏氏点头,“我晓得了,王爷如今去了户部,女婿的差事可能谋得了”
刘文谦想了想,“先等一等,等春闱时候,到时候不打眼,也就好说了。”
刘文谦让妻女去孝顺李太后,他自己也努力和皇帝搞好关系。
每次只要瞅着机会,就要问候兄长的身体,还把自己养身的一些心得说给皇帝听。
户部的差事他忽然上手,肯定有些陌生。
为了不辜负太后和皇帝,他经常住在衙门里,往年的账册,问下属们差事上的事情,态度十分谦和。
他并不避讳自己不是进士,出身市井之事,只要能把差事办好,哪怕是衙门里的一个普通刀笔吏,他都能和颜悦色地请教问题。
尚吴大人平日里是个宽和性子,刘文谦很敬重他,二人相处的还算和谐。
没过多久,刘文谦就在户部赢得了美名。
很快,三年一度的春闱又到了,礼部忙翻了天,因为人手不够,还从别的衙门借了一些人过去帮忙。
御前人少了,郑颂贤被拎到皇帝面前听差。
皇帝着他就忍不住感叹,“这日子真快,一眨眼就三年过去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