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墙需要先用木板做出框架,然后填土夯实。
否则堆起来的泥墙就是土丘,很容易就被雨水淋垮。
而且按照部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掘地不易啊。
要是跑到河边去挖泥,然后再运回来,效率真的很差。
毕竟营地坐落在高丘上,居高临下,来回运送所耗的体力翻倍。
叶江鸿深思片刻,觉得挖泥的缺点可以用人力弥补。
毕竟战俘没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教,叶江鸿还真不敢放心的用他们。
而泥墙容易被淋垮的缺点,也能用泥砖配合草席暂时缓解。
不如在营地东边挖土制作泥砖,晒干以后,把泥砖运上来,堆成一堵墙,再铺上草席,防水加固。
挖土留下的大坑,顺便还能防范敌人从东边进攻,或者以后用作地基。
叶江鸿大学时期去农村参加过义务劳动,帮农民建过牛棚,知道怎么打泥砖。
也知道打泥砖有多累人。
所以,叶江鸿相信,只要战俘们开始打泥砖,就没有多余的精力闹事了。
而且,他非常人性化的为战俘和被解救的奴隶们设计了一套“晋升体系”
。
比如说,一个普通的战俘每天只能吃6块肉干,处于低级战俘阶段。
那么他如果每天能打1oo个砖坯,坚持一周后,他就可以成为二等战俘,和其他二等战俘一起食用低份量的食物。
坚持一个月,他就能成为三等战俘,独自享受完整份量的食物,并且获得相对人性的社会地位。
而被解救的奴隶们,叶江鸿给他们取名为“半叶人”
。
字面意思就是不完整的“叶氏部落族人”
。
这些“半叶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