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晒太阳,闲着没事,大领导又想了解自己家庭情况,刘正茂心里的九九也是想拉近两人关系,自己家没有不可告饶事。
“我家作坊是民国11年成立,我父亲从莲城县来省城,在南门外一个叫南湖港的地方,他从一口缸一副石磨起家,经过十多年努力,搞成了省城一个有名气的豆制品品牌。
可是到民国27年时,发生文夕大火,把他辛苦积累起来的财产烧得精光。”
刘正茂娓娓道来,老王是本省最早的革命者之一,对文夕大火不陌生。
“最悲惨的是,我父亲带着全家走兵时,遇到散兵抢劫,儿子被当场打死,发妻也挨了一枪,没熬过来,几后也死了。”
老王情绪也低落下来,:“乱世啊,受苦的永远是老百姓,那你父亲后来又怎么样?”
刘正茂:“他在老家呆了是十三个月,在民国29年又回到省城,找一个老乡借一块银元,买了石磨和水缸重新起家,一直做到解放后公私合营。”
老王:“你是你父亲再婚后的孩子?”
“是的,就是借钱给我爸的那个老乡,介绍他堂妹,也就是我妈给我父亲做续弦,才又生了我姐和我两个。”
老王:“你父亲叫什么名字?”
“刘圭仁”
“刘贵人?刘贵人?”
老王眼睛一亮,嘴里喃喃道,仿佛想起什么事。
“王叔,刘圭仁,双土圭,仁义的仁。
不是富贵的贵人。”
刘正茂解释地。
“你家解放前是否有条划子?”
老王试着问。
“王叔,你怎么知道我家有伐子,但是要供应香干到河西学堂用,我家就打了一条伐子,每由我父亲伐着过河送香干。”
刘正茂好奇老王怎么知道他家有一叶舟。
老王自言自语道:“原来如此,这人可能是故知。”
“王叔,你啥?”
刘问。
老王面带笑容:“我突然想起当年在省城做地下工作的事。”
老王心里想,难怪解放后没找到,原来是记错名字。
当年经历过那件事的人,领袖的堂妹牺牲在衡阳,另外一个同志牺牲在江西,我目前又是这情况,救命之情只能以后有机会再还了。
“刘知青,记住,有饶时候,你尽量少跟我接触,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好吧,王叔,我会注意的。”
刘正茂回答。
“刘正茂!
刘正茂!”
知青点方向传来萧长民的喊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