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琰回道:“在下这些年常居江南,打理些生意,有些田产。
家中已无亲人,孑然一身罢了。”
韩肃闻言叹息一声,一幕幕往事又浮在眼前。
三十年前,韩肃与朱牧良同拜师于国子学,学中弟子皆为官家子弟,都算出身良好,那一众学子中,出类拔萃者无非四五名,其中就有朱韩二人。
同窗读书,在学业上又都是佼佼者,他二人惺惺相惜,常一起谈学论政。
那年殿试,进入考场时韩肃惊慌发现自己的笔竟然断了,正不知所措时却有只手递支笔到他眼前,他抬头看,正是自己的好友,邻座的朱牧良。
朱牧良向来行事细谨,此次多带了支笔,且知道韩肃一向用惯硬紫毫笔,特意将这一支递给他,韩肃大为感动,接过笔后顺利完成了殿试。
事后,他归还这支笔时郑重向朱牧良道:“朱兄此番救急,韩某铭记于心,就以此笔为信物,他日若朱兄有事需韩某帮忙,韩某定不惜余力,竭尽所能。”
朱牧良却只当做了件小事,一笑置之。
硬毫之诺,就此许下。
殿试后,不出意外的,他二人都进入官场,只是因家族关系,韩肃做了东宫辅臣,朱牧良则进了当时兆王一党势下的吏部。
宦海之中,择主不同,以后的路定然渐行渐远,尽管如此,韩肃一直在心内看重朱牧良,一直没忘却硬毫之诺。
那年兆王徇私贪污案发,韩肃作为东宫党人,自然是幕后推手之一,谁料想兆王找了一名死士顶罪,却正是朱牧良。
韩肃心知朱牧良只是替兆王顶罪的,一再劝他供出幕后的兆王,但无奈他却忠心之至,死死咬定硬将罪名揽在自己身上。
韩肃本着救他之心正急切想办法时,却传来他在狱中自裁的消息。
而后是他的妻子也一同殉情离世,一时间家破人亡,甚至连他的幼子也不知去向。
一晃眼就近二十年,如今想来,恍如隔世。
他拿起这支硬毫,问道:“看你如今的形态,应该是自有一番作为,老夫也能放一放心了。
你此次前来,可是有什么事需要我相助?”
朱子琰郑重道:“确有一事向大人相求。”
韩肃道:“且说来。”
朱子琰依旧保持郑重姿态:“在下想向大人求一门亲事。”
韩肃怔住,紧敛眉头,半晌,缓缓开口道:“你与我的次女年纪般配,我与你父亲又有过承诺,本来不该推辞……可你来晚了些。”
朱子琰猛然抬头。
韩肃叹息道:“今日早朝时,皇上已将我的次女云琪赐婚于齐王世子周恒,怕是没多会儿圣旨就要到了。”
云琪正在房中看一本医书,这书还是上月在山庄时向朱子琰借的,尽管医书一向枯燥乏味,令常人难读下去,这本却是个例外,里头多记着些奇特病症及传奇药方,读起来挺有意思,她闲暇时便时常拿来看看,打发下时间。
忽就听见外头人声喧哗起来,正欲着桂儿去看,母亲身边的一位嬷嬷喜滋滋的进了门来,给云琪施礼后便开口:“老身给小姐道喜了。”
云琪摸不着头脑,桂儿在一旁急忙问道:“嬷嬷,这平白无故的,你给小姐道的什么喜啊?”
嬷嬷继续喜滋滋的道:“刚才宫里来了道圣旨,皇上亲自给咱们二小姐赐婚了,这姑爷正是那位鼎鼎大名一表人才的齐王世子,那可是京城里多少姑娘的梦中良人,咱们二小姐真是好福气呢!
眼看就要成世子妃了,将来还会是王妃,这么天大的喜事,我还不赶紧来给小姐道喜?这不,老爷夫人正在前院等着小姐呢,就请小姐过去一趟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