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郡主“嗯”
了一声,一点也不敢侧过脸去看温善。
夕照映红,云霞灿烂。
温善紧了紧抱着小郡主的手臂,将浮现的念头又深深地掩埋,脚一蹬马镫,便迎着风而归去。
八月秋闱正是秋高气爽之际,在礼部南院中正举行着为期三天的科考,而除了礼部、吏部和翰林院外,便也只有参加科考的人家才难平静。
其余官衙都一如既往地准时签到、上班。
秋闱才只是这些士子的起点,和明清的科举制度很大的不同之处是此时的考试分四次:秋闱得解的士子成为举子,而春闱取士后进行殿试,殿试结果分五等,从状元、榜眼、探花到进士及第、进士出身以及同进士出身;殿试后的进士们仍无官职,需要通过吏部的铨试才能正式入仕。
朝廷对人才极为看重,通过门荫入仕的子弟不过少数,朝堂上的大部分官吏都是寒门出身。
而考试的内容又十分灵活,若不懂变通和没有真才实学,往往只能止步于秋闱。
不同于礼部南院的热闹,宗正寺的某一处偏僻的殿宇内,几道身影正在奋笔疾书。
这里头不仅仅只有邺婴之,还有和她年岁相近的其他皇族子弟,也有两个虽然年幼但对自己的才识很有信心的少年。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皇族子弟的题目所包含的内容比士子更为广泛、难,但这考试也不为入仕,故而评分的标准比科举取士要低。
若有在此基础上回答更加精彩的,卷子也必然会呈上给女皇相看,让女皇定夺。
光是这一次所给出的论、策题目便包含了孝义、治河、防边、减灾、海事、吏治等方面,而且还有律学、书学和算学等附加的题。
“孝义”
作为单独列出来的题目,可见皇帝对行孝重义的提倡和重视。
策论方面是可以选题来答的,书学则全看卷子写得字是否端正,算学也是很简单的题目,至于律学,若身为皇族子弟竟然对本朝律令不熟悉,那就是笑话了。
前人对于这些题目见解独到的卷子很多,但若想要答得好就必须摒弃脑中存着的前人的回答,而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
尽管邺婴之已经有所准备,可真的提笔时才感到不易。
正不知该如何抉择之时,她摸到了藏在衣服里的符,心中又定了定。
作者有话要说:谢谢四位小伙伴!
!
第30章中秋(收藏一千加更)
在秋雨潇潇中,又逢中秋佳节。
皇族对此节日也颇为重视,这一日百官不需要上朝不说,还会提前半日散衙,让他们回家与家眷饮酒赏月、团圆家宴。
宫中也另有安排,所有宗亲都齐聚宫中赏月、放灯,而宫宴菜品更是讲究,有从阳澄湖送来的大闸蟹,还有从海中捕获的花龙虾,送到洛阳时都还活蹦乱跳的,煮熟后味道很是鲜美。
不过在这热闹的日子里,一如既往地少了那一道为邺氏子孙敬爱的身影。
而众人也似乎已经习惯了,但还是循例问上几句,不问不知道,一问却令他们吓了一跳。
“爹爹早就不在永安宫中了。”
女皇很是平静地说。
本来沉浸在诸多美食的诱惑之中的邺婴之闻言,抬头朝那空着的座位上看去,她本以为太上皇会晚些才来,没曾想那儿终究还是会空着。
皇族子弟也纷纷噤声,难怪他们近来去永安宫请安都被打发了回来,本以为太上皇老人家又思念孝明皇后以致心情不佳而不想见他们,却不曾想人早就没在永安宫了。
“这、这,翁翁何处去了?”
开口的是豫国公邺廷云,其父邺硕为太上皇从族中过继的孩子,也是本来最有望继承皇位的孩子。
“爹爹不想告诉他人去了哪里,我又如何能知道呢?”
女皇无奈道。
太上皇在邺氏子孙的心中一直都是一个文治武功、英明神武的帝王,又是他们敬爱有加的阿翁、太翁,他的事迹一直都被编纂成书流传着。
其中便有当年他是如何靠几十人将一支两千人的义军余孽打败的故事,关于他的武功之高便可从中窥视一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