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诗赞《周易哲学视角下的〈三国演义〉武二年春正月,黄忠随刘备伐吴。
黄忠不服老,单搦先锋潘璋交战,斩其部将史迹,后与潘璋交战数合,潘璋不敌逃走。
黄忠纵马追杀,却被吴军伏兵困住,中了马忠一箭。
关兴、张苞杀来救出黄忠,但黄忠因年老血衰,箭疮痛裂,最终死于御营。
刘备将其葬于成都,悲痛不已,发誓要为黄忠及关羽报仇,遂大会诸将,分军八路,水陆俱进。
甘宁之死与关兴复仇:甘宁正在船中养病,听闻蜀兵大至,火急上马迎敌。
遇到番王沙摩柯,甘宁见其势大不敢交锋,拨马而走,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带箭走到富池口,坐于大树之下而死。
关兴在寻找仇人潘璋的过程中迷路,借宿一老者家,发现堂内有关公神像。
三更时,潘璋也来投宿,被关兴手起剑落斩于地上,关兴取其心沥血,在关公神像前祭祀,得了父亲的青龙偃月刀。
糜芳、秦士仁杀马忠投蜀:马忠是害死关羽的凶手之一,他收聚败军守把。
夜里,军士们哭声不止,有人商议要杀了糜芳、秦士仁去蜀营投降。
糜芳、秦士仁得知后,商议杀了马忠,将首级割下,带数十骑去猇亭见刘备,称是不得已而降吴,如今特来请罪。
刘备大怒,令关兴在御营中设关公灵位,亲捧马忠首级诣前祭祀,又令关兴将糜芳、秦士仁剥去衣服,跪于灵前,亲自用刀剐之,以祭关公。
2主题思想:
复仇与忠义:本回重点体现了刘备集团对关羽、黄忠之死的悲愤以及强烈的复仇情绪,突出了忠义的价值观念。
关兴为父报仇、刘备为关羽和黄忠报仇的情节,都展现了忠义之士对仇人绝不姑息的态度。
战争的残酷与无常:黄忠、甘宁这两位开国元勋的阵亡,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无常性。
无论多么英勇的将领,在战争中都可能随时丧命,生命在战争的漩涡中显得极其脆弱。
人物命运的起伏:从糜芳、秦士仁最初投降东吴,到后来因军心变动又杀马忠欲投蜀,体现了人物命运在战乱局势下的起伏不定。
他们的行为既反映了战争中人心的惶惶不安,也暗示了背叛者往往难以善终的命运。
3情节:
黄忠力战潘璋:黄忠虽年逾七旬,但仍英勇无比,单枪匹马挑战潘璋,展现出老当益壮的风采。
他先斩潘璋部将史迹,后与潘璋交战不落下风,追杀潘璋时中了吴军埋伏,体现了他的勇猛和忠诚。
关兴斩潘璋:关兴在寻找潘璋的过程中充满曲折,最终在借宿的老者家中遇到潘璋,手起剑落将其斩杀,取心沥血祭祀父亲关羽,不仅为父报仇,还得到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这一情节凸显了关兴的英勇和孝心。
刘备剐糜芳、秦士仁:糜芳、秦士仁曾背叛刘备投降东吴,导致关羽败亡。
他们后来杀马忠欲向刘备请罪,但刘备毫不留情地将他们剐杀,以祭关公。
这一情节表现了刘备对关羽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叛徒的痛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