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的军事战略地位
张家口跨东经113度50分至116度30分、北纬39度30分至42度10分,地处京、晋、蒙交界处,东临首都北京、西连煤都大同、北靠内蒙古草原、南接华北腹地,面向沿海,背靠内陆,是沟通中原与北疆、连接中西部资源产区与东部经济带的重要纽带。
由于张家口地处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历史上便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处。
从蒙古高原南下到中原地区,这里也是最近、最便捷的路线。
因此,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塞。
张家口地区的主力部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五集团军(一部),军部设在桥东区。
属于乙类集团军。
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属于野战部队。
193师是摩托化步兵师,也是该集团军的主力,前身是赫赫有名的红一师。
现驻在宣化区。
194师也是摩托化步兵师,战斗力和装备稍逊,现驻怀安县。
空军第7师的一个主力团也在张家口,这个师隶属于北京军区,是最先装备su-27的部队之一,满负荷训练,战斗力相当强。
张家口北面是一马平川的坝上、内蒙草原,所以三面环山的张家口就成为阻挡北方之敌入侵的军事要塞,各朝代均在此囤重兵把守。
摊开地图不难发现,张家口是天然屏障,也是北京西北方向最后一道防线。
当年前苏联若侵华欲进攻北京,内蒙草原是利于敌机械化部队展开和快速推进的,只有在冀北山地,才能有效阻滞敌人。
张家口特别是张北咽喉要道野狐岭、狼窝沟一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古往今来这里发生过数次大战:最为著名的是1211年秋,成吉思汗率10万精兵与驻扎在这里的40万金兵殊死大战,结果金兵全军溃败。
1945年8月,由外蒙进来的苏蒙联军与日军第二混成旅激战于此,并一举击溃日军。
张家口的军事要塞意义在1969年到70年代初更显得重要。
当时中苏大战一触即发,文革闹得更乱,出于内忧外患考虑,为确保北京安全,毛泽东、林彪从东北、华东把原四野、三野的王牌部队——38军(现为第三十八集团军)、27军(现为第二十七集团军)调到北京军区。
38军为预备机动力量,驻扎在南大门——保定。
27军则配属在冀北张家口一带,协同65军共同把守北大门。
有两个军的重兵把守北大门,看得出张家口这个要塞必须死防!
当时我军布防态势是以张家口为重心,其西边大同、集宁一线是69军、63军;其东邻承德、唐山、天津一带有24军、66军布防。
在各野战军的前方乃至中蒙边界的广大区域,有内蒙古军区的几个独立师、守备师、边防团、骑兵团,特别是现役军人配备到连有十万之众的内蒙兵团六个师,还有广大民兵和武装知青们。
他们将担负以血肉之躯组成抵抗敌军的“第一道防线”
的重任。
将奋力抵抗敌入侵第一波强攻,尽力阻滞和消耗敌军,为后面的主力野战军赢得时空。
上世纪70年代,张家口沿线的许多山体都已被挖空:里面是兵站、军火弹药、坦克、大炮甚至飞机库。
现在张家口有限开放的人防工程就是当年挖的一条跟长城同一走向长达10余公里的山洞。
真正地把“深挖洞”
落实到位了。
由此看出,凭着地形构筑牢固工事重兵死守,我方当年是下了决心的。
65军(现为第六十五集团军)自抗美援朝归来一直驻扎在张家口,该集团军由于长驻要塞,有地利人和优势,近年几次裁军均被优先保留下来。
而63集团军虽历史战功和近年大演习表现突出却被裁掉,跟驻太原有很大关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