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子每天拉着一辆板车,跟其他民工一样,每天睁开眼,头上就有一车石头的任务,就要想着怎么找石头,挖石头,背石头,拉石头。
在水库工地的生活,正如生产队长说的那样,一天下来累的筋疲力尽,但是一天三顿饭,能吃饱。
一个有文化的知识青年,每天对能够吃饱肚子感到满足,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一件事情啊。
后来这个水库的任务完成了,还没有等他回到村里,又被派到公社在南山脚下修建的莫河水库。
在这里,地点变了,每天的活儿和之前没有什么两样,还是为水库石砌护坡找石头。
好不容易熬到了到了冬天,水库工地的民工们又接到县里下达的任务,去县里窄口水库。
于是,拖拉机将他们这些人送到这个灵宝县最大的水库工地。
这个水库在涧河上游距离县城不到四十多里。
据说是一九五八年就动工,建设大坝、溢洪道和发电站,直到一九七三年才完成。
前后历时十五年,是灵宝县最大的水库,也是河南省海拔最高的一座大型水库。
水库蓄水1.85亿立方米。
可灌溉耕地果园30万亩,年发电1420万千瓦,是灵宝人民的骄傲。
不过,这些数据显然都是理论上的。
因为,虽然水库建成了,配套的灌渠工程没有完成。
于是,县里又开始修建配套的灌渠。
谢先举他们这一批民工来到的时候,灌渠的土方工程已经完成大半,接下来的工程是灌渠的石砌护坡。
灌渠是沿着半山坡向下游方向伸展,采集的石料则被堆放在山谷中公路旁。
他们这些的人的任务,就是将石料从山谷底部运到半山坡上的水渠旁。
简单的说,就是把石头背到山上。
这个时候的冬天,寒风刺骨。
民工住的地方,是黄土坡上临时开挖的土窑洞,大小几乎都是标准化,容纳六个人的地铺,而且的窑洞没有门,挂个草帘子挡风雪。
领导们虽然住的也是窑洞,但是比群众要舒适多了。
他们的窑洞挖的很深,洞内带拐弯,带套间,外面的风寒一点也影响不到里面。
工地上没有厕所。
大家方便的时候,都是自己找个僻静之处解决。
这里是荒山野岭,处处都荒僻。
背石头比之前的活儿更累。
唯一让大家开心的一点,就是这里的生活要比以前好了一些,主食虽然还是玉米面,但是定期有肉吃了。
低级趣味的逸闻趣事,是人们之间聊天的主要内容。
工地上的铁姑娘们,常常被人们当成开玩笑的对象。
在外面飘荡一年多时间。
他从大队的官庄水库,到公社的莫河水库,最后修到县里的窄口水库。
从春天到冬天,住在没有遮挡的土窑洞,吃着粗糙的馍馍,搬石头,背石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