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元不知道的是,他念念不忘的首长胡亮,在他离开兴平之后不到半年,也离开了一一五厂,调回了北京。
胡亮结婚后,夫妻双方都不愿意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工作,所以,二人一直是两地分居。
后来,这件事情被铁哥们袁征知道了,他就劝胡亮调回北京来。
可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胡亮坚持自己的意见,即使自己回北京,也还想继续做和航空工业相关的工作。
这样,就需要等待机会。
这天,袁征得到消息,国家要新成立一个“三线建设办公室”
,于是他立刻写信给胡亮,要他想办法进入这个部门来。
袁征的信很长。
信中说道:
“现在中国的国际形势很严峻。
苏联修正主义单方面撕毁协议,同时勒令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起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
这让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受到很大的损失。
美帝国主义朝鲜战场上失败之后,派出太平洋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对我们虎视眈眈。
另外,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新的决议,授予了总统对北越实行全面战争的权力。
我们处于敌人的包围中。”
“国内形势也不乐观。
******,加上极左思想造成的破坏,使我国经济元气大伤。
现在,中央已经着手纠正错误,拨乱反正,相信国家经济建设很快就会回到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来。”
“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央领导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最新指示。
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一个统筹三线建设的机构。”
“胡亮,这对你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写信先说国际形势,然后是国内形势,最后才能说到关于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信,在当时是非常标准的格式。
胡亮摇摇头。
袁征的信告诉了一个重要的消息,但是把一份信,写成这种官样文章,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
不论公家事儿还是私人的事儿,都要先把国际国内的形势说一遍。
然后才能说到正经事儿上面。
洋洋洒洒的这封信,关键的就是最后三个字:“好机会”
。
就像很多事情一样,我国的三线建设,最初也参考了前苏联的样板。
在二战前开始,他们就将许多军工厂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二战期间为苏军部队提供了充足的坦克火炮等军事装备,发挥了重大作用。
国家从1964年开始,将全国划分为“一线”
,“二线”
,和“三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