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久道,“听衡叔说,十几年前有一回快半年没下雨,那边也没干到底。”
沈迁闻言稍稍松了口气,村里人的阵仗,他真的有点担心穿越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年,就遇到连水都喝不上的大旱,还好还好,陆氏族人选择在这里扎根,说明这个地方还是有优势的。
母子三人出门后直接去了河里挑水,沈迁跟陆久是让宋兰直接去菜地的,但宋兰觉得,反正要过去那边,去河边带担水,他们两人也能少跑一趟。
嗯,只能是半趟,木桶笨重,宋兰的力气挑不起一旦满的水。
半下午的时间,沈迁跟陆久慢慢悠悠地将挑的水全都灌溉那丘四份面积的地了,累了两人便会歇会儿再动,村里其他人也是这样,之所以不着急,主要是大家都知道,这是个耗耐力的活,今天下午干完明天还有,要是第一天就累狠了,后面就干不动了。
即便大家这么努力,不少人地里的水位也是一天天的往下降,主要是他们的地多,每天挑的水,比起被太阳晒干的,实在是杯水车薪。
园子里的蔬菜也都被晒得厉害,通常前一天晚上才浇了水,第二天中午叶片又被晒得卷曲发蔫,有些人察觉田里的水只会一天比一天少,便赶紧将追肥施了下去,怕等到最合适的追肥时间,结果田里没有水,反而误事。
沈迁跟陆久也去山里砍了粗大的楠竹,破成两半,打通中间的竹芯,连成一长条,将小池子里的水引到附近的那丘田。
底下的那丘大田用不上这个,池塘放水的那个小口子直接挖开点,就放到下面那个大田里了。
搭好的那天下午,不少田地在附近的人跑来围观了一阵。
“要是我家有这么个小池塘就好了,至少有一两丘田不用担心缺水。”
“人家沈迁跟陆久的池塘是用田挖的,你连屁股大的田埂上都要种满东西,会舍得用水田挖池塘”
“我记得陆良有丘田也有泉眼,比沈迁他们这边的泉眼还大。”
被提到的陆良也来围观了,闻言道“我田里的那口泉又不是冷泉,每年也就泉眼附近那几株苗收成差一些,搁你你舍得挖了做池塘”
大家羡慕归羡慕,但要放自己身上,确实宁愿挑水,也不舍得将田挖成池塘,就像之前那人说的,大家田埂上的一点空地,都要种上瓜苗子,更何况是水田。
而且又不是年年天旱。
沈迁跟陆久在给稻苗追肥,两人测算过,将小池塘里的水放一半,可以将附近的两丘田都灌到将近三寸深,这些水能让田里的稻子无虞地渡过抽穗灌浆期。
而小池塘里的水,不知道是留了菜地出来,又种了莲藕,导致蒸发的比往年少,抑或是挖池塘将泉眼挖开了些,没下雨后,虽然泉眼每天涌出的水明显比不上之前,但是等个半个多月,池塘估计又能满了。
等着来热闹的人都去干活了,沈迁才问“村长跟族老没想过挖个大的池塘吗”
听刚才那些人话里的意思,村里有三处田里有泉眼,要是挖个水库,或者挖两个大池塘,不说村里人从此不需要再挑水浇田,至少不用像现在这么辛苦。
“听衡叔说,上一辈确实有人提过挖池塘,”
陆久道,“但是挖多大,占谁家的田,怎么补偿,如果用族里的钱补偿被占了田的人,那些田地不靠近这几口泉眼,占不到挖池塘好处的人会不会同意反正各种吵,最后还有人不知道怎么打起来了,手都打断了,此事便作罢了。”
沈迁没再说什么,这种牵扯到整个村子人的利益的事情,连陆氏的村长跟族老都没办法说服所有人,他一个外来户就更不用想了。
第二日是赶集的日子,家里的盐跟酱油都不多了,一家三口商量过后,决定还是去一趟,反正他们家几丘田的水都还足,一两天不挑水影响不大。
但是怎么去还得问问李秀云,如果不搭她家的牛车,宋兰卖馅饼的那些东西靠三人挑,很难带去集市。
沈迁道“我去问问婶子吧,她家要是不去,明天娘就在家歇着,我阿久去买东西,顺便带些桃子去卖。”
他们家的桃子今年结得特别好,不仅个大,还又脆又甜,但是最好的口感也就这十来天,这回不拿集市上去卖了,等到下次赶集,就不好吃了。
李秀云也在发愁,她家地多,少一个人挑水都怕影响稻子收成,但是家里又攒了不少的菜,地里的茄子角那些还能晒成菜干,鸡蛋鸭蛋却放不住,天这么热,留到下回赶集,就全臭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