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相当于断了爷爷赖以生存的后路。
从此,爷爷就像一棵浮萍一样,跟着杨辰的父亲一起“漂流”
。
现在,爷爷经过生他养他的家乡,他却半点没有要进去歇脚的意思。
就像昨天他在路上说的那样,“好马不吃回头草。”
自己既然已经走出去了,好歹也得走下去。
不管有多么的艰难,也不能将自己的难处表现在家乡的父老乡亲面前。
在爷爷心中,这是一个回不去的村庄!
现在,村庄就在他右手边二十米远的斜坡下面。
好在走过这一百米远的路上,没有遇到本村的一个熟人。
要不然,下一步还不知道会生什么传闻呢?
离开老家五六百米远,就是大队部了。
在距离队部一百多米的地方建有一所中学,在七十年代的高峰期,也有几百名学生在这里就读。
这里的地势是整个大队最高的。
队部是一栋由青砖建成的两层楼。
楼房后面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左边是一张大池塘,看样子有十多亩的面积。
水塘里的水可供给低洼处的农田灌溉和村民家里养的牲畜饮用。
到了秋冬季降雨量少时,池塘里的水位会严重下降,甚至干枯。
玛村大队这里距离杨辰姨妈居住的村庄不是很远了。
大队离灯影村的距离有四公里多。
人站在高处,肉眼就可以看见灯影村。
说到姨妈家,杨辰小时候的暑假去得最多。
姨妈有两个女儿三个儿子。
前面大的两个是女儿,后面三个是弟弟。
姨妈的大儿子叫做启祥,大杨辰两岁。
姨丈在生产队里是负责放牛的。
每年暑假一到,杨辰就会和表哥一起去放牛。
姨丈则可以腾出身子来管理旱地和水田。
一个暑假的假期是三十天,杨辰至少有二十五天是和表哥在一起放牛的。
直到暑假将近结束时,他才从姨妈那里回到家中。
到了初中以后,杨辰到姨妈家里的次数就比上小学时要少了。
表哥也是读到高中后,就在家务农。
那时候,他的志愿是“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滚一身泥巴”
。
他的这个想法,与当时社会上提出的“知识青年应该到农村去,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口号是一脉相承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