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舒阳,她的眼睛里似乎泛着泪光。
那年的春晚,一位备受尊敬的老人表了直播电视的讲话,向全球中华儿女,海外的游子,值守而不能回家的人们,致以了新春的问候。
老家的习惯,天不亮还要去祠堂和长辈家里磕头拜年,晓阳对于这个习俗充满期待。
看了春晚,舒阳和恩阳陪着大嫂去睡了,我和晓阳则睡在了舒阳和恩阳在偏房的床上。
晓阳枕着我的胳膊,听着村里村外零星的鞭炮声,晓阳问我:“朝阳,你说幸福是什么。”
我思考了一会说道:“幸福,幸福大概就是现在这个时刻。”
晓阳说:朝阳,我觉得,幸福,是一种希望,昨天跟着爸爸去黄平集,大娘没了丈夫、没了儿子,但她还很坚强,因为小振华就是她的希望,你看咱爸妈,受苦受累半辈子,你再看你们兄妹五个,那个不是他们的希望。
那时候的年物质并不丰富,村子里的鞭炮响了一夜,年味十足,天刚蒙蒙亮,父亲也点燃了鞭炮,这是说已经下了饺子。
晓阳一直有赖床的习惯,但是听到霹雳啪啦的鞭炮声,就爬了起来。
父母已经煮好了饺子,吃了饭。
大哥把我们召集在一起,二哥搬了两个凳子。
大哥说,爹,娘,你们坐好,我们给您磕头拜年。
父母说,不磕头不磕头,今年不磕头,大嫂自顾自地走过去,把父母一个个按在凳子上。
说:“磕头,咋能不磕头”
。
父母见大嫂这样,也就只好“被迫”
笑着接受我们五兄妹、大嫂、晓阳磕头拜年。
大哥带头,我们跟着下跪。
这一跪,跪的是父母养育之恩,跪的是爹娘抚育之情,表达的是子女对父母最质朴的爱。
我总觉得,我们是不擅长去表达爱的,我们对家人与爱人的付出,总是通过行动来表达。
磕了头,父母还是准备了压岁钱,不多,每人o元。
晓阳也提前准备了压岁钱,说是邓叔叔和阿姨准备的,每人都有,大嫂、二哥、舒阳、恩阳,摸起来,有些分量。
虽然天还没亮,但大街上已经有了欢声笑语,本家的叔伯兄弟和大婶大娘开始集合,我给晓阳说,这次咱俩必须分开了,这和长辈磕头是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再怎么说我也是一米八的大汉,混在你们女人队列里不像话。
晓阳瞪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说,地上这么凉,能不能不磕。
大嫂听到了,说晓阳,大嫂告诉你,这磕头有技巧,人多天黑的,你就蹲在队伍后面。
晓阳一脸不置可否地说:“这也能行”
?
我们和本家的叔伯大爷二三十人就开始和村里的长辈们拜年,大嫂说得没错,跟在队伍的后面,蹲下也行。
但是在长辈面前,我们这些男丁,磕得认真。
围着村子转了几圈,穿了不少的胡同,算不清楚磕了多少头。
等到天放亮,也来到了磕头拜年的最后一个环节,到祠堂里磕头。
不知不觉,这父亲已经成为队伍的第一梯队,这在往年,父亲年龄虽大也只能在中间,这第一梯队是家族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才行。
看着父亲挺直的腰杆,在祠堂里领着行礼,我似乎从父亲的后背上读到了四个字,“德高望重”
!
回忆往事已经过去三十多年,去年回老家过年,这鞭炮声稀稀拉拉,磕头的人已经寥寥无几!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年味,那时候的鞭炮齐鸣,那时候可以给父母、给叔伯大爷、给养育我的那片乡土磕上一个头,也是幸福!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