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钦也不急着离开,转而跟他说起了最近朝中的大事,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就是前礼部尚甄伦甄大人回京的事。
甄大人是一位两朝老臣了,在先帝的时候就是重用的臣子。
他本是进士出身,从地方县令做起,为官清明治下有方,从而一步步高升。
从县令到知府,他亲民善政,教化百姓,多干实事,在当地的官声极好。
后来辗转各地为知府,多为治下百姓谋福利,世人都知他是一位不可多得好官。
后来更是得先帝中,先后在朝中各部任职,入过翰林院,做过御史,最后更官至礼部尚。
先帝临终之时,择了朝中几位信任的大臣委以重任,命他们继续辅佐下一任君主,其中就有甄大人。
甄大人有着朴实实干的理念,认为选拔官员不应太过注重对方于文章典籍方面的精通解读,而应该更重个人实际能力,是否能将所学的知识为天下国家之用。
这让他遭到了朝中信仰理学的官员一派的打压。
更重要的是他非常关心国家的武备情况,认为外忧环绕,不应该放松武事。
提出国家应该进行军事上的改革,多大力培养武学人才。
兵强方能制敌于外,国家才能长久。
这跟永平帝上台后薄待武将,收缴兵权的作为无疑是冲突的,也不符合永平帝想营造出天下太平氛围的想法,因此私下里对他心有嫌隙。
等到永平帝坐稳地位后,就找借口贬落了甄大人,将他从朝廷政治中心剥离开来。
或许甄伦也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合时宜,触犯了永平帝,他干脆请辞官位告病回乡。
此后在乡间开馆授徒,教出了一大批弟子。
他的学生大多继承了他的理念,在朝中高位者不多,多数在中低层担任官职,善于实事苦干,脚踏实地为百姓做事。
如今不知为何,永平帝想起了这位曾不被他待见的甄大人,下旨封他为太子太师,并召他到京。
在太子未立的时候,太子太师更多只是一种荣誉上的虚职,它本身具有太子老师这一重职能。
因此永平帝突然下这一道旨意,也引起了各方的猜测,莫非皇帝心里已经定下了太子人选
甄伦虽然不得永平帝的喜欢,但无可否认他是一位能值得上位者信赖的能臣忠臣,而且本身也有影响力。
如果他重新入朝的话,对如今的文官集团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形成对立。
当初永平帝上位初期可是得到了他不少的扶持,如今是也想要托以大事不成
如李钦就很是推崇甄大人的为官行事,而且他们那帮学子也少不了关注国家大事,私下难免议论一二。
李钦慢悠悠地喝着茶,道“来陛下这次很有意愿要立储了,也不知道会是哪位皇子”
韩缜托着腮,转眸想了下道“不管哪位皇子上位,早点定下也好。
听说陛下的身体近年有恙多病,早日立储还能帮着扶持几年,总比万一行事不及仓促来得好”
想想历史上因来不及立储而引起的乱局,当然还是早早抉定继承人好,朝廷也能平安过度。
他也悄悄打探过几位皇子的私下行事,也许是他眼力有限,反正不出他们当中是不是有明君的存在,也只得作罢了。
但是不管哪位皇子上位,好像最终他家都逃脱不了帝皇的猜忌,只要他爹还手握兵权,就始终是横亘在上位者心中的刺,心胸不够宽广的人是容不下的。
难道永平帝不想收回永宁侯的兵权,加以限制吗无非是顾忌外敌强盛,威胁临近,而军事上的领兵人才匮乏,所以才不得不暂时认了。
他希望不管哪个皇子上位,起码能有永平帝的这份理智,暂时放下猜忌夺权之心,能先一致面对外敌。
要知道外族侵略,造成的伤害不止是一家一国之伤,更甚至是对整个汉民族的惨烈打击,文明被破坏摧毁,造成整个社会的倒退。
至于以后的事,如果在一切平定后,皇帝还是不能放过永宁侯府,到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能找到应对的方法。
反正这一辈子他要好好活到老,绝不能忍受被人威胁生命,夺去生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