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有人深谙此道,急流勇退,见好就收,有人则不然。
最明显的两个例子,是范蠡和吕不韦。
两人相距二百多年,两个人的人生之路和最后归宿也是大相径庭。
范蠡和吕不韦,一个先从政,后经商,一个先经商,后从政。
想当初,范蠡和文种一起来到越国,被越王勾践重用。
勾践复仇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当机立断要离开勾践,并且劝说文种。
但文种不愿意抛弃高官厚禄,结果被勾践逼迫自杀。
离开勾践的范蠡,三次经商成为巨富,三次散尽家财。
范蠡自号“陶朱公”
,以88岁高龄寿终正寝。
范蠡被后世尊为“商圣”
、“文财神。”
自以为聪明的吕不韦,以为秦国公子异人“奇货可居”
,于是千方百计为异人谋划从赵国回到秦国。
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吕不韦被任命为秦国丞相。
但好景不长,因为吕不韦模仿战国四公子,也养了三千多门客。
秦王嬴政以谋反之名,逼其饮鸩自杀。
范蠡还被历朝历代列为古代名将,配享武庙。
而吕不韦只留下了《吕氏春秋》这部规模宏大、体系严谨的古代着作。
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或者有考古实物可以证实存在的历史,被称为信史。
中国人称自己的文字为汉字,应该是从西汉以后。
汉字从何而来?应该是从商朝的甲骨文演化、演变而来。
所以商朝及以后的历史,肯定是信史。
那么是不是没有文字记载,就一定是历史传说,不足为信呢?当然不是。
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人们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只能口口相传。
神话传说和历史传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历史传说,可称为半信史。
互相残杀,触目惊心。
臣下犯上作乱杀死的皇帝、君王;被皇帝、君王以各种罪名赐死、杀死的文武大臣;王朝末期皇族、王族的自相残杀,古今中外、历朝历代随处可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