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觫”
字,《康熙字典》释义为:苏谷切;《韵会》苏木切,音速。
觳觫,惧死貌。
现晋语、关中方言均有这个词。
晋语:“觳觫”
husu,词义为发抖。
关中方言:觳觫wou(su)
关中人将因惊恐或不适接触而身体颤抖抽搐,如突然遇到一种异样东西(如蛇、蝎子、蜘蛛等),而恐惧颤料,或者人的皮肤遇到不适接触而产生的抽搐感觉,均谓之觳觫。
例:睡觉的时候,脊背上爬了一个大蜘蛛,怪彀觫的。
关中人还将该词引申为某人的行为给人不爽、厌恶、难受的感觉,也叫觳觫。
例:1咱村的王大是个辱(ou)脸鬼,坐席一个人占了多半个桌子,吃得蛮势,觳觫得很。
2老马,你是觳觫人呢。
人家给娃结婚呢,你出门行礼给人拿一双尼龙袜子。
考虑到历史上巴蜀地区和关中地区的地缘关系,四川方言中,“觳觫”
的词义实际基本就是关中方言的这两个意思,只不过表达方式略微存在区别。
一、一些异样的东西如恶心的动物(如蛇、蟑螂、老鼠)等让人恐惧,乃至不适/恶心。
如:那根癞皮狗,看到都觳觫。
二、一些人的外貌、行为等像讨厌的小动物一样,让人厌恶、恶心。
例如:1、李劼人《大波》:“史九龙到底是个老宦场,看见高老爷那种觳觫样子,遂也不为已甚,淡淡说道”
2、你这个人硬是觳觫得很喃!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