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整理资料,分组讨论。
马主任去忙自己的事了,学生们问:"
方老师,照马老师说的,太史公肯定是河津人了?"
方思慎淡淡一笑:"
你们别忘了,还有人认为太史公死于狱中,根本没机会回故乡。
"
"
啊,也是。
"
"
我看那马老师说得跟亲眼见过似的,两千多年前的事,他怎么知道得那么清楚?肯定有水分!
"
"
这还不简单,他说韩城那坟墓里是双靴子,挖开看看不就知道了?"
这回开口的却是洪鑫垚。
"
就是就是,坟墓里头埋的是什么,挖开看看,立刻真相大白。
"
学生们深觉有理,纷纷点头附和。
方思慎沉吟道:"
这确实是最有效的办法。
不过,且不说挖掘古墓的技术问题,还有当地官员百姓能不能答应,即使挖开坟墓,里边埋的不是靴子而是人的遗骨,怎么证明那人就一定是太史公呢?"
"
是啊……"
马上有学生举一反三,"
就算真是双靴子,怎么知道就一定是太史公的靴子呢?"
洪鑫垚道:"
只要挖出东西来,总能证明点什么吧?"
方思慎点头:"
那当然。
寻找证据的办法各种各样,历史虽然层层累积,总有蛛丝马迹可以追寻。
"
男生们一脸蠢蠢欲动。
女孩子胆小:"
喂,你们不会真的想去挖那个……古墓吧?"
方思慎摇摇头:"
考古发掘虽然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却也是最后的最应慎重的办法。
文物埋在地下,待在它该在的地方,才是最好的保护。
咱们还是先从文献入手,比方龙门这个地名,太过笼统,历代行政区域沿革变迁,在汉孝武帝时期,龙门具体指哪里?再比方地名命名虽然确有山东水西谓之阳的规律,但在太史公生活年代,这种说法是否通行?"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