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晋国士燮所料,华元弭兵的效力并没有持续多久。
仅仅四年之后,晋楚两军就再次爆发了一场大战。
华元弭兵之后,晋国虽然没有继续同楚国在中原发生冲突,但却积极向周边拓展势力。
在麻隧之战中,晋国大败秦军,极大地拓展了国势。
受此影响,中原各国也重新向晋靠拢。
郑国依仗晋国势力,竟然发兵两次攻打许国。
许国在楚庄王时已经成为楚国的属国,郑国此举无疑是对楚国霸权的冒犯。
鲁成公十五年(公元576年),从危机中缓过来的楚共王打算挥兵北上,替许国复仇。
在召集群臣商议此事时,子囊力劝应遵守华元弭兵的协议,建议通过外交方式解决这一问题。
但子反却表示:“敌利则进,何盟之有?”
楚共王于是撕毁盟约,发兵攻打郑国和卫国,而郑国不甘示弱,也回兵攻楚。
中原地区再次陷入了战争状态。
平心而论,楚国虽然并非师出无名,但在华元弭兵的大背景下,子反的意见无疑站不住脚。
楚国的出兵,让其在外交上很被动。
晋国见楚国如此,也乐得顺水推舟,召集了齐、宋、卫、郑等诸国连同东南的吴国在钟离会盟,一同对付楚国。
华元弭兵至此正式破裂。
楚国见势不妙,于是立刻单独同郑国媾和。
得到汝阴土地作为补偿的郑国立刻倒向了楚国一边,并同楚国结盟。
在楚国的支持下,郑国进攻宋国并取得了胜利。
而卫国则在晋国的授意下进攻郑国。
中原各国的小规模征伐只不过是晋楚两国正式交战的序幕,战争的真正高潮,还要等到躲在幕后的晋楚出兵正式交锋。
果然到第二年,晋国正式出兵伐郑,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援,楚国随即发兵。
晋楚两军在鄢陵(今河南鄢陵北)接上了头。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晋军此次出阵,似乎并没有做好和楚军正面交战的准备。
听说楚军前来,士燮便想退避三舍,避免主力决战。
但郤至却坚决反对,而士燮之子范匄也支持郤至的意见,表示可以填平营中井灶,在军营中与楚国决战。
范匄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言论虽然被士燮厉声斥责,但却赢得了晋国其他卿大夫的认同。
栾书提出晋军坚守营寨,避免主力决战,伺机反扑,后发制人,“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
。
应该说,在战斗开始前,楚军确实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