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被疏远的臣子,屈原能够劝说楚怀王杀张仪,其忠心可见一斑。
更令人敬佩的是屈原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冒死进谏,爱楚国之心可想而知。
屈原与楚王同姓,名叫平,官拜左徒。
作为王族,屈原很关注国家兴替存亡之道,在这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研究。
商鞅关注国家发展之道,张仪和苏秦等人关注国家称霸之道,屈原则关注国家兴替存亡之道。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开篇就说屈原关注国家存亡,意在影射楚国有亡国之危。
如果国君无能,不善保护社稷,国家必然面临危险。
外有强国的谋臣,内有国内的奸臣,楚怀王的宝座就如一堆干柴。
如果稍微燃起一点火星,必会葬身其中。
屈原熟悉外交,待人接物礼貌周到,辞藻表达更令他国使者折服,可称得上是楚国的金字招牌。
楚怀王很倚重屈原,国内国际大事小事都交由屈原处理,甚至让屈原制定法令。
商鞅也曾制定法令,他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强悍的秦孝公支持。
屈原没有商鞅幸运,因为楚怀王没有秦孝公的才干。
制定法令是国家大事,上官大夫不甘心由屈原完全把控,为了自己的利益,上官大夫决定盗窃屈原的才华。
所以在屈原草拟完政府法令后,上官大夫使阴谋诡计想占为己有。
但行动的结果却一点都不理想。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对楚怀王说,屈原自恃才华,在外不断张扬,说只有他能制定楚国的法令。
楚怀王也是个嫉妒贤能之人,听上官大夫如此说,嫉妒心大起,于是在心里修筑一道厚厚的屏障,渐渐疏远了屈原。
那个时候,诸侯国恰好刮起一阵禅让的旋风。
屈原既是王族又有才能,楚怀王担心如果他获得民心,自己的国君之位就会有危险,所以心怀忧虑。
司马迁对屈原被疏远,大抒不愤之情: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屈原被疑,心生怨愤,又无知己可诉,不禁写下《离骚》这等千古美文。
《离骚》留给后人的,有人生的坚持不懈,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对人民生活艰难的怜惜,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有对祖国、宗庙的忠诚,如“指九天以为证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
简言之,文如其人,从《离骚》能够窥探屈原的品行。
宋人陆游说,“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陆游·《哀郢》),可见《离骚》的基调是痛苦的。
清人刘熙在《艺概·文概》中说:“学《离骚》得其情者太史公,得其辞者为司马长卿。”
意思是说,司马迁深深体悟到《离骚》之韵里的悲痛,并在自己的文章里体现出来。
文学的目的在于表达情志,如果没有情志,无论言辞多美,最终都不能流传久远。
《离骚》和《史记》能够流传久远,全因其中情志真切。
:。
: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在很多很多文里,都有一位讨嫌的表小姐。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生活水平取决于舅父舅母的良善程度她姿色不错颇有才华,必定会与表哥进行一场缠缠绵绵的恋爱,至于成功与否,取决于她是女主还是女配。苏浅曾经在写...
大胆开个预收穿成病弱反派的未婚妻以下是本文文案穿成男主无c文中不配拥有姓名的反派病弱同桌,身娇体弱一步三喘的覃莳得到了一个学习系统。努力学习可续命,可惜系统十分抠门,覃莳头悬梁锥刺股却依...
主角是柳依儿王博刘思涵的小说名字叫我的绝品老师。故事讲述了柳依儿是一位高三老师。她的闺蜜王妍为了让弟弟王博认真复习,请求柳依儿收留他。虽然柳依儿有未婚夫正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但她还是同意了王妍的请求。在与柳依儿同居的这段时间里,王博发现她平日里端庄典雅的形象只是装给学生看的。实际上,她的内心深处埋藏着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尽管柳依儿努力保持外表的清纯,但王博却能感知到她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沈云巧五官平平其貌不扬,曹氏最大的心愿就是卖了她给宝贝大孙子娶媳妇,奈何十几年过去也没人站出来做那个冤大头,直到有天,满腹学识的小秀才敲响了门云巧没有照过镜子,但从小人们就嘲笑她长得丑,是做丫...
*日更6k,加更9k,每晚1930更新*更新准时,其余时间修改捉虫*调剂小甜文轻松向入股不亏哼*金牌秘书x明星翻译文案1傅可的女友劈腿,她果断分手。虽然一滴眼泪没流,但好友还是说带她去快乐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