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无奈,只好撤兵回国。
蓄势待的楚军,立即三军出动攻打郑国。
晋军刚刚在陈国与陈军、楚军交战,还要应付西方的秦国,哪还有力量救助郑国。
郑军哪里是楚军的对手,孤立无援之下,只能再次投降楚国。
这是楚庄王继位以来,第四次攻打郑国。
北方的冬天是很冷的,楚庄王不顾寒冷,执意要攻打郑国,足见其称霸中原的紧迫性和急迫性。
但郑国人的心,其实还是偏向于晋国的。
陈国也好,郑国也好,还是其他中小、弱小诸侯国,能够在强国、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在战与和之间,文武大臣们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意见,主战派和主降派,就形成了。
公元前6o2年,晋国与鲁国、郑国、卫国、宋国和曹国在黑壤会盟。
各国国君由各自的重臣陪同,前来参会。
晋成公由赵盾陪同,主持会盟。
周定王派特使王叔桓公,也前来与会。
黑壤会盟说明一个现实,就是到了晋成公时代,晋文公开创的晋国霸业仍然在继续。
不过已经出现了两个强大的争霸对手,就是南方的楚国,还有西方的秦国。
尤其是楚国,尽显咄咄逼人。
这时齐国南部两个小国,郯国与莒国生了边境冲突,郯国向鲁国求救。
郯国与莒国本来不是邻国,中间还隔着一个小国向国。
不过后来向国被莒国兼并,郯国和莒国就成了邻国。
齐国和鲁国的关系,比以前有所改善,因为鲁宣公娶了齐惠公的女儿。
经过商议,鲁国君臣一致同意救援郯国。
救援的办法,就是攻打莒国。
郯国与莒国实力相当,但莒国根本不是鲁国的对手。
一番交战下来,莒国的向邑被鲁国攻占。
向邑,就是原来的向国。
如果不是翁婿关系,齐国不可能对鲁国吞并向邑视而不见。
齐国没有反应,鲁国也积极配合齐国的行动。
公元前6o2年夏天,齐国、鲁国组成联军,攻打今山东半岛上的莱国。
莱国三面临海,面积与鲁国相当,实力也相差无几。
所以齐国、鲁国组成联军,才敢与莱国的军队较量。
公元前6o1年,晋国与白狄议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