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主尹富文本身就是有名的大藏书家和古籍鉴赏家,店内出售的很多书籍都经他手自刊校,逐张过目,故此信誉极佳。
尹老板十分看不上那些走偏门的同行。
他的店里从来不会出现什么《群芳谱》啦,《燕燕于飞》啦,《闺门幽艳列传》啦这种狎邪之书。
更不会神神秘秘把客人拉到后堂,推销价格高昂的套色彩印春宫图册。
自从朝廷宣布今春重开科举,"
富文堂"
的生意简直红过六月里的日头。
逃难流亡而来的读书人们,尽管圣人经典堪称饭碗,但是危急之中,毕竟没有谁会把这个砖头样的饭碗随身携带。
再怎么自诩博闻强识,到了考试前夕,也不敢不温书复习,加紧诵读。
年前刚得到科考的消息,尹老板就组织人力资金大规模刊印经史典籍,一口气卖出去几万册。
到了八月,该买的差不多都买齐了,店里才慢慢冷清下来。
那伙计抬头看看,进门的是两位少年。
前边一个头戴士子巾,身着青直裰,手里一把竹骨折扇,典型的书生装束。
做生意的看人,向来先看穿戴。
伙计心下嘟哝:"
"
巾角少了坠,扇子没有穗,腰上缺了佩"
——没油水的主儿,得盯着点儿。
"
原来这时节虽然士子们甚至官僚富绅居家都是这般穿着,那细节处却很有讲究。
穿这身行头的人,只要稍微有点经济实力,就会在头巾四角缀几颗明珠玉珰,扇骨底端拴几条丝绦锦穗,腰带下边挂几件金玉佩饰。
眼见来人一身素净啥也没有,这伙计便将之划到穷酸行列,要防着他作窃书的雅贼。
后边跟着的那个衣衫更普通,个子虽然不矮,但尚未束发,还是个半大孩子。
说随从不像随从,说书僮不像书僮——那士子身上一件值钱东西没有,也不像用得起书僮的样子。
正琢磨着,忽见年纪小些的指着架上一排书道:"
大哥,他们这里居然有"
养正斋"
点校的《诗礼会要》,十卷齐全,少见呢。
"
"
嗯。
是不多见。
"
那书生抽出一本翻翻,又放回去,"
后来修订的几处地方没变,看样子遵的是第一稿。
"
伙计只觉这把声音传到耳朵里,好似迎面吹来一口过堂风,竟是说不出的清爽熨帖,沁人心脾。
倒顾不上吃惊他说话如此内行,只不由自主盯住那个背影,盼着他回过头来,好仔细瞧瞧到底何等模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