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便只好一起进攻京国边界。
在霍叔赢的带领下,六国之中,有五国已经悉数落败,苗国兵力不强,最构不成威胁,便被放在了最后收拾。
苗国主力是位女将军,名叫花时颜,有勇有谋,巾帼不让须眉,霍叔赢在战场上对上她时,很是欣赏她的领军才能。
霍叔赢觉得,若是给她一支兵强马壮的队伍,即使只有京国此战人数的一半,她也必能成为强劲的对手,与我军一战。
事关家国大义,霍叔赢并不因为花时颜是女子而手下留情。
不过两个回合下来,苗国便难以抵挡,花时颜更是看得清楚,这场仗根本打不赢,霍叔赢的战略天衣无缝,战败的那五国已是前车之鉴。
单从人力来讲,苗国的军队就远远不如京国浩浩荡荡的大军。
可是既然进犯之举已做,这场战争岂是苗国想叫停便能停下的。
作为小国,身不由己,不随波逐流与人结盟要被打,随行起事,事不成,也要被打。
花时颜不能眼睁睁看着士兵去打送命的仗,看百姓遭受无妄之灾。
作为将军,孤身入敌军营帐,与霍叔赢议和。
按照朝廷的意思,我朝国力殷实,早几年便想对外扩张,只是师出无名,不愿做不义之师,既然南疆小国不知死活来犯,正好为我国送上开战的理由,此战要一鼓作气拿下南疆各国,为我国拓展版图。
议和是不可能了,苗国画入京国地图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
不能议和,能和平归顺也好。
花时颜接到国王命令,向京国请求和平归顺,自愿投降。
朝廷本意是想武力征服,用金戈铁马打出来的江山,会把这种战败的恐惧刻在异族的基因里,叫他们世代不敢再犯。
否则总有人老实几年,便想跃跃欲试。
彼时京国政通人和,国力鼎盛,根本不在乎征战小国的那一点成本。
出于想停止无谓的血战,也出于英才之间的惺惺相惜。
霍叔赢屡次上奏朝廷,又修多封家书向父亲说明,寻求父亲在朝堂上的助力。
信使常常日行千里,日夜奔袭。
最终,霍叔赢为苗国争取到了和平投降的方式、释放战俘和最好的遗民待遇,且两国可以通婚以促进民族融合。
一时间,原苗国百姓终于可以放下恐慌,过上太平日子。
当然也放下了苗国的旗帜,立上了京国的地标。
既然入了京国,以后便是一家人。
京国封花时颜为安南将军,她作为战败国的将军,可以在京国继续做将军,不过变成了为京国效力。
要知道,京国建国以来,从未有过女将,更没有敌国的女将。
这件事,霍叔赢对花时颜在军事领域的夸赞和引荐,功不可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