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来烘托氛围,比如描绘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空荡荡的街道上,主角独自站在窗前,望着远方,思绪万千,而故事就在这样一种略带惆怅、充满未知的氛围中结束。
又或者运用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表达出人物内心深处的迷茫、期待等复杂情感,让读者感同身受,进而引他们想要自行续写或者想象结局的欲望,使故事在结束后依然在读者的心中久久回荡。
方向三:回溯式结局——重构故事全貌
技巧分析
回溯式结局是一种突破常规线性叙事节奏的巧妙手法,它在结尾处通过对过往情节的重新梳理、对隐藏真相的揭示或者从另一种独特的角度进行解读,使得读者对整个故事产生全新的、更为深刻的理解。
就像是将之前那些看似零散、无序,甚至可能被误解的情节碎片重新收集起来,然后像拼图一样,按照一种全新的逻辑和顺序进行拼凑,最终组成一幅完整且与之前读者认知大相径庭的故事图景,让读者在故事的最后一刻,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故事世界的大门,领略到故事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
余华的《在细余华呼喊在细雨中呼喊溯式结局的典范之作。
这部小说整体以主人公孙光林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采用了一种看似凌乱、跳跃,却又有着内在逻辑的时间线来进行叙事。
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起初可能只是跟着孙光林的视角,像在迷雾中摸索一样,去感受一个个零散的、看似独立的事件,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模糊、不完整的认知,仿佛看到的只是生活的一些碎片化的剪影。
然而,在结尾部分,当孙光林回忆起诸多过往,那些曾经经历的亲人的离世、朋友间的纠葛、童年的苦难等,都在他的回忆中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原本读者可能只是单纯地将这些情节看作是生活中的平常琐事或者是个人成长中的坎坷经历,但随着结尾处的回溯与重新解读,读者会现,每一个看似普通或者让人难以理解的情节背后,其实都有着更深层次的家庭、人性等因素在起作用。
例如,孙光林父亲对待子女那种复杂而又略显冷漠的态度,在之前的叙事中可能只是让读者觉得这是一个性格有些古怪的父亲形象,但在结尾的回溯中,读者会意识到这背后反映出的是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家庭关系的扭曲以及人们在生活压力下人性的挣扎。
整个故事也因此从一个简单的孩子的成长故事,升华成为了对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性、亲情等多方面的深度剖析,彻底重构了读者对故事的认知全貌,让读者对故事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人性主题有了全新的感悟。
布局步骤分析
碎片化叙事前期安排:
在故事主体部分,创作者有意采用碎片化、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内容打散成一个个看似独立的片段来呈现给读者。
这种叙事方式就像是把一幅完整的画作切割成无数小块,然后随机地展示给观众,让他们一开始只能看到局部,难以把握整体的画面内容。
可以通过频繁切换时间线来实现碎片化,一会儿讲述主人公的童年往事,一会儿又跳跃到青年时期的某个瞬间,再突然回到更早的某个记忆节点,让读者在时间的交错中逐渐习惯这种叙事节奏。
例如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孙光林的回忆常常在不同的年龄段穿梭,读者可能刚刚还沉浸在他小学时被同学欺负的场景中,下一刻就被带到了他成年后在异乡的孤独生活里,使得读者一开始只能跟着主人公的视角去感受一个个零散的事件,形成一种模糊、不完整的认知,为结尾处的回溯整合埋下伏笔。
隐藏关键信息与线索:
在前期的碎片化叙事过程中,作者需要巧妙地把一些能够揭示故事全貌、改变读者认知的关键信息隐藏起来,或者只是做一些隐晦的暗示,不让读者过早地察觉到背后的真相。
这些关键信息就像是隐藏在暗处的拼图碎片,只有在合适的时机被揭示出来,才能拼凑出完整的画面。
比如,在描述某个重要事件时,可以故意省略一些关键的细节,只展现表面的现象,让读者按照常规的理解去看待这个事件。
又或者通过人物看似不经意的内心独白,隐晦地提及一些与真相相关的线索,但又不做过多的解释,让读者在初次阅读时很容易忽略这些重要信息。
在《在细雨中呼喊》里,关于孙光林家庭矛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作者在前期并没有直接点明,而是通过一些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互动、偶尔的争吵等情节进行了隐晦的暗示,让读者在故事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只是看到了表象,而未能洞察到背后的真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结尾处回溯整合:
在结尾时,要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反思或者某个特定的触点,将那些隐藏的信息、被打散的情节进行系统的整合与重新解读,引导读者重新梳理整个故事,实现对故事全貌的重构。
这个触点可以是主人公经历了某件重大的事情后,对自己的一生进行回顾和思考,就像孙光林在经历了诸多生活的磨难和成长的历练后,在某个寂静的夜晚,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过去,将那些曾经的记忆碎片一一拾起,然后在脑海中重新拼凑起来,现了其中隐藏的逻辑和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这样的回溯整合,作者要运用细腻的文字描写,将那些原本模糊的情节清晰地展现出来,把隐藏的真相揭示给读者,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整个故事的全貌以及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打破他们之前对故事的固有认知,实现对故事理解的升华,使读者在回味故事时,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感受故事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方向四:梦境式结局——虚实难辨的迷离感
技巧分析
梦境式结局是一种极富奇幻色彩与艺术感染力的结尾方式,它刻意将故事的结尾放置在一种似梦非梦的情境之中,从而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打破了读者对故事基于现实逻辑展的常规节奏认知。
这种结局往往会让读者在读完之后,陷入一种深深的思索之中,反复琢磨之前所经历的整个故事到底是真实生的,还是仅仅只是一场虚幻的梦境,营造出一种迷离、奇幻且引人深思的独特氛围,使故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更具深度和韵味。
莫言的《蛙》在结尾部分就巧妙地运用了梦境式结局,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姑姑在经历了一生与生育相关的种种纠葛,背负了诸多沉重的心理负担后,在夜晚出现了一些仿佛如梦的场景。
她看到了那些曾经因为她而有着不同命运的婴儿等形象,这些形象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游离,读者很难分清这到底是姑姑真实的幻觉,是她在梦境中的遭遇,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隐喻意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