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达文学网

第〇四七章 潜龙出水(第7页)

"

思绪却岔开去:没想到心病这招妙用无穷,进可攻退可守,省去多少口舌脑筋……这一回的事情,大概可以算作"

损之而益者"

吧?……

永乾四年五月,二皇子符生痊愈,进宫给父皇请安。

又逐一回访养伤期间送过礼登过门的皇亲国戚文武官员。

顺便和已经升为千户领的符敖将军悄悄碰面叙了叙旧。

五月底,皇帝连续颁布一系列圣旨:

封大皇子符定为皇太子并赐婚。

太子妃乃已故万户府追持国上将军盘麓长女。

盘姓,是氐族最大的一个部落。

盘麓不幸战死,留下了一个独女。

封二皇子符生为靖北王、万户府加卫国上将军。

封三皇子符留为平正王,仍兼殿前司指挥使。

其他文武百官,论功行赏,按级提升,不一而足。

唯内府令贲荧迁宗正大夫,暂回枚里故都总领行政,负责军属及其他留守人员入关安置啦,照顾族中不愿搬迁的元老啦,守护宗庙祖坟啦等等事务。

尚书令符骞转调为内府令——而尚书令的位子,给了一个夏人皇甫崧。

西戎官制,从一开始就仿效锦夏。

符杨基本上是"

官到用时方设衙"

,缺什么部门就增设什么部门。

入关之后,原有的机构设置立即捉襟见肘,不堪重负,这些年几乎一直在不停的增加编制。

至于地方上的夏人官员,不投降的就杀,肯投降的就用,再派一支西戎军队就地驻守,大率如此。

随着疆域逐年扩张,政务日益繁忙,中央机关夏人官吏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只不过普遍级别较低。

皇甫崧曾任锦夏凉州庐郡太守,是第一批投降西戎效忠符杨的地方高官之一,地位当然比后来顺风而倒的投降派高得多。

不过,他能成为继秘书令莫思予之后第二个进入华荣朝廷最高决策层的夏人文官,也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济的结果。

符杨心里,巴不得符骞能接着干下去。

然而天资所限,力有不逮,亦无可奈何。

仅入夏以来,送呈御前的大事折子就有几百件,积在尚书省等待批阅的恐怕十倍不止。

麻烦事接二连三,此起彼伏:地方守军与官僚发生冲突,相互告状;高级将领强捕良民为奴,私占民田;军屯因为老二管得到位,没什么大漏子,一些民屯为主的区域,就有人盗卖粮种,引发民变;东南三州一大帮读书人天天鼓噪着要求朝廷重开科举;从中央到地方,各个衙门都在跟皇帝哭穷要钱,好似明日就要揭不开锅……

这桩还没了结,那桩眼看又要不可收拾。

符杨感叹:这天天坐在宫里看奏折,竟比昔日骑马打天下累得多。

好在他素来果断,加上老莫多谋,君臣搭配还能对付。

可惜符骞这个尚书令统筹规划的本事不够,各职能部门运转时有脱节。

老莫又坚持不肯越俎代庖,符杨焦头烂额之余,前思后想,左挑右选,拖到不能再拖,终于趁册封太子诸王之机,给自己换个更能干的人帮忙。

忙归忙,该做的事还得按照预定步伐往前推进。

六月,皇太子大婚。

七月稻熟,太子领骑兵八万,另有忠勇军若干,总数号称三十万,浩浩荡荡,直奔封兰关。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