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脉硬长还黄中带红,腰杆子可能不保;软散的话,就是缺血信号,得赶紧补血啦!
黄帝好奇地问岐伯大夫:“嘿,老岐,如果诊脉时摸到心脉跳得特别急,这是啥病兆?症状啥样?”
岐伯捋了捋胡子,一本正经地说:“这病啊,名叫‘心疝’,小肚子那块儿准能摸到鼓包。”
黄帝一听,更来劲了:“哟,这么神奇?你咋看出来的?”
岐伯解释道:“心是阳刚之脏,小肠是它的好帮手,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心疝时,小肠那儿也会有反应嘛。”
黄帝接着问:“那要是胃脉有问题呢?啥症状?”
岐伯答得干脆:“胃脉壮实就是胃胀,虚弱则拉肚子。”
黄帝好奇心爆棚:“那病要是严重了,还会怎么变?”
岐伯开始列举:“风邪重了会忽冷忽热;热邪过头成消渴;气血逆乱会头疼;长期受风变拉肚子;血脉受风变麻风病。
这病的变化,比翻书还快,数不过来呢!”
黄帝又问:“那些痈肿、筋挛、骨痛的毛病,咋来的?”
岐伯:“都是寒气作祟,外加八方邪风捣乱。”
黄帝追问治疗之法:“那怎么治这些四时之病呢?”
岐伯:“用相克的原理来治,比如寒病用热药,就这么简单粗暴,效果杠杠的。”
黄帝继续挖坑:“那如果有人五脏本就有旧疾,又新添了病,脉象肤色都变了,怎么分辨是新病还是旧病复发?”
岐伯笑了笑:“问得好!
脉象微弱但肤色没变,是新病;脉象强但肤色差,那是久病;两者都差,也是久病;两者都好,那就是新病啦。
还有,肝肾脉同时出现异常,脸色青红,怕是要受外伤,见血还好,不见血可能是水湿太重了。”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岐伯又补充:“这诊脉啊,就像看地图,尺脉两边管季肋,尺外肾里腹。
中附上,左外肝内鬲,右外胃内脾。
再往上,右外肺内胸,左外心内膻中。
前面管前面,后面管后面,上上下下,从头到脚,一清二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