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旅舍之中平素也住过那些上京守缺的官员,赶考之后鱼跃龙门一步登天的乡贡进士,然而宣诏的天使来过之后,店主立时三刻醒悟到自家旅舍这一次住了一位多有名的隐士,少不得苦苦向卢鸿求赐墨宝。
拗不过这店主的再三恳求,卢鸿遂以院中一棵梅树为形,三两笔勾勒出了一幅客舍赏梅图,题字落款时,脸上却流露出了几分踌躇。
见此情此景,一旁的卢望之不禁眉头紧锁,张了张口却最终没有开口说话。
恰在这时候,外头却传来了一阵叩门,随即则是杜士仪的声音:“卢师。”
“进来吧。”
杜士仪在天使宣诏,送了卢鸿回房又一度出去了许久,此刻进屋子来到卢鸿身边,见其笔下那一幅横卷已经几乎完成了,他顿时沉默地站在旁边观瞻。
这时候,卢鸿突然头也不抬地问道:“十九郎,你当初劝我先应征书,那时候可还有其他顾虑?”
迟疑片刻,杜士仪便点点头道:“卢师,我曾于草堂习抄《韩非子》,其中有如是之语。
太公望东封于齐。
海上有贤者狂矞,太公望闻之往请焉,三却马于门而狂矞不报见也,太公望诛之。
当是时也,周公旦在鲁,驰往止之;比至,已诛之矣。
周公旦曰:“狂矞,天下贤者也,夫子何为诛之?”
太公望曰:‘狂矞也,议不臣天子,不友诸侯,吾恐其乱法易教也,故以为首诛。
今有马于此,形容似骥也,然驱之不往,引之不前,虽臧获不托足以旋其轸也。
’”
顿了一顿,见卢望之面露阴霾,而卢鸿则不动声色,他方才继续说道:“尽管世有光武及严子陵那样千古流传的佳话,但也有这等同样千古流传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
虽则此言是否韩非托言伪作,尚未可知,然韩非之言,势不足以化,则除之,毕竟也深入人心。
卢师那时屡辞征书,因而太子中允李公持书再至,且制书严厉非比从前,而崔十一郎使人报信,弟子那时候便觉得,卢师此次不能不应征而出。”
见卢鸿一脸若有所思的表情,他突然下来走到案前,正对卢鸿开口问道:“弟子斗胆敢问卢师,后日应诏赴宫中时,倘若圣人授以官职,打算以何相对?”
这也是卢望之最希望打探的事,见此刻杜士仪就这么直截了当地问了,他也索性下来走到杜士仪身侧站定,这才问道:“弟子也想知道卢师的打算。”
“十九郎,你还记得此前在嵩山接到征书时,你是如何劝我的?屡辞征书是会被人诟病无视君臣大伦,但如今我既然已经到了洛阳,自可面辞君王厚意。
治国理政,非我之所能,这是实言陈情。
更何况,朝堂倾轧,我一点兴趣都没有,与其临到老却晚节不保,还不如依旧在山野之间教导弟子逍遥自在。”
说到这里,卢鸿便在那一幅画卷上低头提笔落下山野逸人卢浩然的题款,这才放下了笔,“既有严子陵故事,我未必不能得偿心愿。”
“那倘若圣人为卢师预备的官职,便是与言官等同的呢?”
想到齐国太夫人杜德对自己的暗示,杜士仪便索性实话实说道,“如此一来,就算卢师坦陈治国理政非所能,可建言得失拾遗补缺,圣人也好,朝官也罢,必然都会觉得是卢师力所能及之事。”
“小师弟莫非已经打探清楚了?”
卢望之一贯镇定自若的人,此时此刻不禁失声惊呼道,“倘真是如此,卢师如何推脱?”
“铁面谏劝,朝中已有宋相国。
便如同去岁驾幸东都,宋相国已经直言谏劝过,然圣人终究不听。
以宋相国资历人望圣眷尚且如此,就算我有兴亡得失之谏,圣人十有八九听不进去。
与其屡谏不听,到时候再挂冠求去,还不如息了此心专心教书育人。”
卢鸿半点不以为意地淡然一笑,这才站起身徐徐走到了一大一小两位弟子面前,“当今圣人雄才大略,朝堂文武人才济济,哪里用得上我一个徒有傲气一无是处的山野逸人?”
傲气两个字,再加上刚刚卢鸿口中也提到了杜士仪之前说到的严子陵,杜士仪不禁和卢望之对视了一眼,全都看到了各自眼神中的恍然大悟。
这时候,杜士仪便长揖行礼道:“既如此,弟子晚上有邀约不得不去,还请卢师宽宥。”
等到卢鸿颔首放了杜士仪离去,卢望之方才回到他身侧,低声问道:“卢师真的预备行险?”
“嵩山悬练峰,还有百多位求学的人,我不为自己,便是为了他们这千里迢迢的一片向学之心,也不得不竭尽全力。”
虽则不比南市行肆众多,但劝善坊中关了坊门,也自成一片小世界。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