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的时候,从校园骑车五分钟,就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梵刹。
东吴始建时,称栖玄。
说不清楚什么时候开始,下午放学以后,经常会弯进那条小路,顺着山门和几十层台阶而上。
走到山顶时候,通常是尼众做晚课的时间。
外头香炉里的烟火已经淡了,也没有什么游人。
大殿里的地上,投着夕阳的影子,暮诵的声音合着引罄木鱼。
我一般坐在门槛或者外头的台阶上,书包放在脚边。
听是听不懂什么,但就是觉得好听,挪不开步子。
大殿不远处就是斋堂,偶尔中午会偷偷溜过来吃斋面,那味道在素面之中绝对称得上上乘。
玄门一粒米,胜于须尼山。
浪费是不可能的,好吃到根本剩不下什么。
而窗外就是台城,台城下是古称桑泊的湖,烟波浩渺了几千年。
关于这片湖,最近马伯庸关于大明的一本书里写得很详尽,也很有趣。
有机会要去后湖看一看,那里竟有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角落,而那个角落,偏偏有一个十分精彩纷呈的故事。
这次去洛阳,走进白马寺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立刻就想到了栖玄,同样莫名地令人心生亲近。
白马寺,始建东汉永平,佛教祖庭,三百九十五卷经书在此间译出。
伽蓝记载,寺内浮图前有石榴,味并殊美冠于洛阳。
现在也只能神往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