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晋
后晋只铸过“天福元宝”
。
史载“天福三年(公元939年),诏许天下民人自铸,文曰‘天福元宝’”
。
现存的“天福元宝”
版式参差不一,轻重不一,有直径25-21厘米的,也有直径21厘米以下的,钱文隶书,旋读,书法平平。
大钱应是官制的,铸工尚可,小型的可能是民间自铸的,铜质较差,文字粗糙。
这反映出后晋时期经济政策的宽松,允许民间铸币,一方面是为了缓解货币流通不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货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四)后汉
后汉仅有“汉元通宝”
钱,直径22厘米,钱文隶书,书法似开元钱。
其铸币风格较为简洁,体现了后汉在短暂的统治期间,在货币铸造上延续了一定的传统,但可能由于国力有限,未能在货币制度上有更多的创新与突破。
(五)后周
后周时只铸“周元通宝”
一种,为周世宗所铸,书法、铜质、铸工均精美,乃毁佛所铸之钱。
“周元通宝”
的精美程度反映出后周在经济展和铸币技术上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周世宗毁佛铸钱,一方面显示出其在在经济建设上的决心和魄力,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促进经济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佛教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资源,政府通过这种方式对经济资源进行重新调配。
(六)南唐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铸钱较多的政权。
传世有“大齐通宝”
,是徐知诰未复姓及未建国时所铸。
还有“保大元宝”
,是李璟保大年间(公元934-957年)所铸。
此外,南唐还铸造了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三种小平钱。
南唐铸币种类丰富,反映出其经济相对较为繁荣,对货币的需求较大,同时也体现了南唐在文化上对唐朝的继承与展,试图通过铸造精美的货币来彰显自己的政权地位和文化底蕴。
(七)前蜀
前蜀于永平元年(公元911年)铸“永平元宝”
,钱径24厘米,钱制仿唐代开元通宝,铸工颇佳,但极罕见。
此外还有“永平通宝”
,制作与书法与永平元宝不相同,但有学者认为是伪造的。
通正年间(公元916年)铸行“通正元宝”
,版式较多,钱文书法铸工不及永平钱,但数量较多。
后来前蜀改国号为大汉,次年改年号为天汉,铸行“天汉元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