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北朝主要政权的货币政策及其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南朝的货币政策
1刘宋政权
刘宋初期,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曾铸造“元嘉四铢”
等钱币,试图稳定货币流通。
然而,后期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等原因,财政压力增大,开始出现货币贬值的现象。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政府采取了一些不当的货币政策,如增加铸币数量、降低铸币质量等,导致物价飞涨,经济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2萧齐政权
南齐时期,经济形势严峻,一直实行货币紧缩政策,很少铸钱。
南齐高帝萧道成建元四年(公元482年),曾计划铸钱,但最终没有实行。
齐武帝萧颐永明八年(公元49o年),派人到四川在西汉邓通铸钱的旧址鼓铸铜钱一千多万钱,但因成本过高而停止。
这种货币紧缩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但也限制了经济的展,使得商业活动受到抑制。
3萧梁政权
梁武帝萧衍在建国之初即铸行新钱,不仅制造铜钱,而且还制造铁钱,币制相当混乱。
为了获取更更多的财政收入,梁武帝频繁更改钱币的面值和重量,导致货币的价值波动极大,百姓对货币失去信任,经济陷入困境。
此外,梁朝还行了大量的虚币,如“当十钱”
“当二十钱”
等,这些虚币的实际价值远远低于其面值,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不稳定。
4陈朝政权
陈朝在货币政策上也存在诸多问题。
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行“太货六铢”
,此钱铜质优良,轮廓整齐,钱文瑰丽匀称,铸造精妙绝伦,居南朝之冠。
但其大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旧钱,这种货币贬值引起人民不满,纷纷抵制。
由于钱文上“六”
字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叉着腰,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
的民谣。
此外,陈朝还存在私铸钱币泛滥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货币的流通和经济的稳定。
(二)北朝的货币政策
1北魏政权
北魏初期,货币经济并不达,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
随着社会经济的展,北魏开始重视货币的作用,并逐渐推行货币改革。
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
。
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钱文直读,光背,字呈方折,在隶书和篆书之间,又有增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