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燕国刀币上,多铸有一“明”
字,故俗称明刀。
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其中,最为珍贵的刀币当属齐大刀“齐建邦长法化”
六字刀,也是历史上最早的纪念币品类,迄今现只在三十枚以内,极珍罕,其收藏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非常高。
三、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
其形状为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或由璧环演变而来,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
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公元前336年,秦国开始统一铸造铜币,铜币形制为无廓圆钱,有“一珠重一两”
“半两”
等币值种类。
相较刀币、布币等其他战国货币,秦国圆钱对后世币制影响深远,圆钱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四、蚁鼻钱(鬼脸钱)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
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
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建国以来,蚁鼻钱多出土于河南、江苏。
鬼脸钱则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均有现,1963年湖北孝感野猪湖一次出土鬼脸钱5ooo枚,面文为“咒”
字,平均约重437克。
从出土的地点墓葬和数量来看,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公元前4—3世纪的战国中晚期。
随着楚国疆土的逐渐扩大,蚁鼻钱和鬼脸钱的流通范围也随之扩大,逐渐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独立的货币体系。
除了以上四种主要货币类型外,战国时期还有其他一些货币形式。
例如,楚国开始大量使用的黄金铸币——金爰。
金爰以若干小方块连接在一起,中间有格,以便于分切,每一小块为一定单位,其单位有镒(二十两)、斤(十六两)、金(一块黄金)等。
目前现的楚国金爰,铸造有“郢爰”
“陈爰”
等文字,应该是楚国不同地区铸造的。
同时,在金属铸币供应相对不足的战国时期,谷物和绢布也在商品流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们是生活必需品,这种天然属性让两者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肩负着货币的职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种类繁多,反映了当时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和独立性。
这些货币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它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对后世货币制度的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用不同词牌名来赞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内容:
《沁园春·春秋战国货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