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实现货币的统一,便于经济管理和贸易展,决定铸造半两钱。
这种圆形方孔的钱币形制,既便于携带和流通,又体现了秦国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半两钱的展历程
(一)秦国时期
1初步铸造与流通:约在公元前336年,秦惠文王二年,秦国开始铸造半两钱。
此时的半两钱,在形制和重量等方面尚未完全统一,钱文“半两”
的字体也较为古朴、粗放。
但它已经具备了圆形方孔的基本特征,为后来的展奠定了基础。
2统一币制后的规范: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统一货币的政策,将半两钱确定为全国统一的流通货币。
秦始皇颁布钱法,规定半两钱的标准重量为十二铢(约合78克),直径一般在25-277厘米。
同时,严禁民间私铸钱币,由政府统一铸造和行,以确保货币的质量和统一性。
这一举措使得半两钱的铸造更加规范化,也促进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流通。
(二)秦朝时期
1形制与重量的稳定:秦朝建立后,半两钱成为法定的流通货币。
在这一时期,半两钱的形制和重量基本保持稳定,钱文为小篆书写的“半两”
二字,字体较为规整。
不过,由于铸造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异,实际流通的半两钱在重量和尺寸上仍存在一定的偏差。
2版别与特征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朝的半两钱在版别和特征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例如,出现了“连山两”
等特殊版别;在钱文的书写风格上,有的笔划较为方折,有的则略显圆折。
此外,边缘浇铸口多有磨锉,铸工相对粗糙。
(三)汉朝时期
1汉初的沿用与变革:汉朝初年,钱币依旧沿用“半两”
。
但由于秦钱重量较重,使用不便,汉高祖刘邦允许民间铸减重半两钱,这些钱轻小如榆荚,铸造粗劣,被称为榆荚半两。
吕后当政时期,因钱轻物贵,遂改铸重八铢的半两钱,称八铢半两,这是汉半两中规格最大的一种;后来又改铸轻小的五分半两,似榆荚半两但铸造精整。
2汉文帝时期的改革:汉文帝时,鉴于五分半两轻小,下令改铸四铢半两。
四铢半两标准规范,是汉半两中使用最长的一类,共流通4o年。
此后,汉半两钱还先后出现过其他类型,但总体上都不能重如其文,“半两”
之名逐渐有名无实。
3最终被五铢钱替代: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半两钱被五铢钱替代,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五铢钱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半两钱的特点与意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