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孔子?”
大部分学生是从论语中认识孔子的,教室的墙上还挂着孔子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是知道孔子的。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法规,如果鲁国人到了他国,现自己的同胞沦为奴隶,那么他可以花钱把同胞赎回来,回国之后去国库报销赎人所花的钱。
孔子的弟子子贡机缘巧合下赎回了一个同胞,但因他经常听老师讲仁义,就没去领赎金。
孔子知道此事后把子贡教训了一顿。
‘子贡。
你为什么不去领赎金呢,我知道你追求仁义,也不缺这点儿钱,但你知道你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么?’”
春妮讲到这里,拿起搪瓷缸子喝了口水,见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就继续道:“‘别人知道你自掏腰包救了人,自然会夸赞你品德高尚。
但今后有人在他国见到沦为奴隶的同胞,他们该怎么办呢?如果垫钱赎人,回国后又去不去国库报销?如果不去报销,那自己的钱不是打了水漂;如果去报销,那会不会有人认为自己是个品德不够高尚的小人?这些问题让本打算救人的人束手旁观,如此一来,那些在别国等待被解救的人不是因为你的品德高尚而遭了殃?’”
“同样的道理,如果夏同学不接受大队长的奖励,那以后遇到同样需要做好事的情况,那人是不是也要犹豫该不该捡起那把镰刀?亦或是等着镰刀被人捡回家中。”
“我觉得夏同学没有错。
如果做好事得不到回报,那么大多数人就不会去行善。
行善也就不会成为一种风气,一种社会道德。”
春妮的话让学生们陷入了沉默。
也让门口偷听的几个辍学的大孩子和抓他们的大人陷入了沉思。
“啪啪啪。”
缓过来的学生们朝着夏同学鼓起了掌。
“夏同学,我们错怪你了。”
“向东,从今天你就是我兄弟了,我们有难同当,有福同享。”
这是自来熟冬临的声音。
“夏同学,你了不起,捡到的镰刀竟然没藏起来。”
“夏同学……”
同学们的鼓励让易向东挺起了小胸膛,笑得一脸灿烂。
放学后,春妮回家路上意外碰到两个村民,支支吾吾地。
春妮很纳闷,就问道:“朱娘娘,何婆婆,你们有什么话就直说吧!”
原来这两人家里就有适龄的孩子,就是刚刚在教室外偷听那两个。
这朱嬢嬢何婆婆去抓人时,听到春妮讲的故事,深受触动啊!
这杨春妮教娃儿有一手啊,说的话还挺有道理。
要是他们家的娃儿能学到杨春妮一半的本事,以后就能找个城里的婆家,飞上枝头变凤凰啊!
何婆婆期期艾艾地道:“我有两个孙女,都快十岁了,就想问问杨老师,收不收他们,交学费也行?”
朱嬢嬢也使劲儿点头,赞同何婆婆的话。
收,肯定是要收的。
多认几个字,多识几个数,总是好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