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他选择沉默,害怕绝情,那就没必要去牵连一个无辜的人。
等他想通了,他会吃饭、吃药,好好活下去,他还有很多事要做,这些才是他回京的意义。
第二天下午,太傅将文稿交给了皇上。
皇上看后大感欣慰,也甚是满意,赶紧让李公公将这些拿去乐司,尽快排出戏来。
祁襄准备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自小学武但找不到学武意义的青年游历至边关,看到城中被外族劫掠后百姓的惨状,心中大震惊,自此励志镇守边关,保家国安宁。
他先是说服家人,安抚未婚妻,然后参加武试,过五关斩六将,终于成了军中一个小官。
之后慢慢通过战事历练,积攒军功,在军中地位也越来越高。
又呼吁亲朋友好友入军卫国,共赴战场。
战事输赢皆有,青年从中学到很多,也现懂得“武”
的价值。
在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后,被封了将军,如他所愿,镇守边关。
从此再无外族敢来犯,边关安宁,人人称颂,千古留名。
另一个是少年书生在外读书回家,现家里人被外族所害,整个村子无人生还,金银粮食也被洗劫一空。
少年背上了血海深仇,誓要杀光外族,为家人、为全村报仇。
从此,少年弃文从武,拜师学艺。
过程十分艰辛,但最后学有有成,又幸得一位将军赏识,入军参战,在军中与将士们的相处过程中,他也逐渐喜爱上了军中生活。
军中规矩严,但人人豪爽义气,是值得结交之辈。
大仇得报后,少年没有选择离军继续读书,而是留在军中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收获了一群兄弟,生死与共。
前一个故事打斗场面较多,适合排成戏,必然精彩好看。
后者则是由文转武,内心想法的改变和军中的义气相处更为突出,适合用来说书。
“当初你向朕赞过祁襄的文采,当时只觉得是通诗书,没想到现在这些杂文编写也做得这样好。”
皇上感慨。
想着等宫中说书先生练好了,他必要叫到跟前听上一番。
太傅虽不满皇上当初的决定,但事已致此,翻旧事已经没有意义,便道“祁襄书读得杂,能写出这些臣倒不意外。
只是想着若多读几年,写得会比现在还好吧。”
皇上点头,“他那身子究竟哪儿不好?”
太傅回说“之前请了大夫去看,说处处都虚,就算将养着,也要十年才能见好。”
皇上长叹一声,“倒是苦了那孩子了。
等他好些了,朕再传他进宫受赏吧。”
“臣代祁襄谢过皇上。”
那些金银太傅可看不上,如今当务之急,是去了祁襄的奴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