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涉及地域广泛,农业资源丰富多样,这为开展国际农业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双方农产品贸易规模快速增长,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2022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额达到了14118亿美元,是2013年的21倍,年均增幅高达87。
其中,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额为4564亿美元,是2013年的17倍,年均增幅6;而自沿线国家进口的农产品金额达到9554亿美元,是2013年的24倍,年均增幅102。
在贸易合作中,中国不断推动多双边经贸合作,持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
、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多数自贸协定中农产品自由化水平超过90。
这一举措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且逆差规模不断扩大。
2022年,中国对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499亿美元,是2013年的38倍。
中资企业还积极投建中亚粮食仓储与物流设施,延伸东南亚稻米、橡胶和水果产业链条,扩大非洲菠萝、花生、棉花进口准入,促进拉美国家咖啡、糖业走向全球市场等。
他们立足沿线国家的资源禀赋,带动其融入世界市场,维护和强化了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在合作体制机制方面,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
框架下的农业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机制建设。
一方面,维护和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与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
合作文件;另一方面,深化区域农业合作机制,推动商签多个区域农业经贸合作协定,建成了诸如东盟与中日韩(10+3)农业合作、“粮食安全特别计划”
框架下的南南合作、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
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等区域农业合作长效机制。
此外,中国还注重提升双边农业合作的制度联通水平,与东盟国家签署了30多个双边农业合作协议,并参与部分沿线国家的农业规划制定。
在丝路商贸往来的漫长岁月中,农业技术相互交融,亚欧非农业文明得以持续传扬。
而在这一过程中,林瑶带领的企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通过深化国际农业合作,实现了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
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中,也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例如,在某个中亚国家,中国企业的农业专家团队深入当地农村,与农民们一起劳作。
他们手把手地教导农民如何运用新的种植技术,如何科学管理农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地的农作物产量显着提高,农民们的收入也大幅增加。
一位当地的老农民激动地说:“以前我们种地都是靠天吃饭,现在有了中国专家的帮助,我们学会了新的方法,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