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达文学网

古代国公和王爵封号含义转载(第2页)

总之,汉朝王爵被封的国家地理位置越好、经济越好、或者包含的户邑数越多、管的县越多,那自然是越好的。

在西汉后期以及东汉,军功爵因为门槛把关不严,被用滥了,变得不再值钱,所以逐渐就被废弃了;与此同时,封爵体系更加严格化,分为同姓和异姓,同姓可以封王,叫“诸侯王”

;诸侯王的儿子可以封侯,叫“诸侯”

;异姓最多只能封侯爵,而且不叫诸侯,叫列候(就是以前的彻侯,但汉武帝叫刘彻,为了避讳,改叫列候)。

到了东汉,封爵体系又进行了更新,诸侯王改称郡王(这个其实很好理解,汉朝施行郡国并行制,在七国之乱以后,诸侯王所辖区域,在行政上相当于一个郡),这也是郡王这个名称的来历,但此时的郡王是头等的爵位,和后来人们所谓的“二字王”

郡王不是一回事;列侯细分为县侯、乡侯、亭侯。

比如张飞当过西乡侯、关羽是汉寿亭侯,可见张飞其实比关羽的爵位稍高。

这时候的侯爵,就有封号的讲究了,原则当然也是和王爵类似的,在同一级别内,封号对应的地方越富越好。

();()  魏晋时期人们普遍比较奔放,流行复古,爵位也一样,周朝那一套五等爵位被重新请了出来,加上汉朝的四等封爵,于是就出现了曹魏的九等爵制度。

比较有意思的是,五等爵位是被插入到王爵和列候之间的,因此在曹魏,侯爵和县侯,其实差别挺大的,中间隔了伯、子、男三级。

晋朝的时候,在曹魏的基础上又做了发展,开始有皇族和外族分流的意思,如果是分封给皇族,则该怎么封就怎么封;如果是给外人,那就要在封号里加上“开国”

两个字。

同时,公爵被分为郡公和县公,后面还加上了关内侯和关外侯,所以晋朝的爵位一共有十八等,十分复杂。

这时候的封号以郡县名为主,具体封号规则和好坏,和汉朝的列候一样,地方越富裕,封号就越好。

南北朝的时候,南朝基本继承了晋朝,而北朝的北齐则废除了列候(县侯、乡侯、亭侯),剩下六等爵位,也就是王、公、侯、伯、子、男;北周在此基础上,根据古代的周礼细分,于是有了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共十一个等级;隋朝和唐朝继承北朝的系统,并做了一些优化调整,取消了县王和乡男,为后来唐、宋、元、明时期的爵位序列奠定了基础。

辽朝和宋朝的爵位和唐朝大致一样,但是宋朝王爵和公爵分得更细一些,包括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一共十二级。

金朝和元朝也有一些细微的调整,但总体来说变化不大。

爵位到了明朝,宗室和外族的爵位系统实现了分流。

亲王和郡王还是只给宗室,并出现了诸如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等新的爵位,封给宗室贵胄。

它们的名字其实是借用的勋官的名字(这是另一套系统,下面会简单提一下)。

公、侯、伯的爵位被保留封给外姓,但是子爵和男爵被废除。

具体的封号选择的规则,和隋、唐、宋、元是一样的。

题主的问题,在时间上最相关的,就是隋朝到明朝这一长段历史区间。

唐朝的爵位比较有代表性,我们可以详细说一下,来谈封号的选择。

唐朝正式爵位的等级分为九等:

亲王:正一品,食邑万户。

郡王:从一品,食邑五千户。

国公:从一品,食邑三千户。

郡公:正二品,食邑二千户。

县公:从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户。

县侯:从三品,食邑一千户。

县伯:正四品上,食邑七百户。

县子:正五品上,食邑五百户。

县男:从五品上,食邑三百户。

亲王、郡王都是王爵,原则上只给宗室成员,别的爵位大家都可能得到。

食邑在这里比较有意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