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启从来就不是盏省油的灯,要真是事事都那么蠢,他也混不到今天。
颜启的智商一共就分到了两件事情上一、打仗,二、站队。
不得不说,他这一出手,还是能够出水平来的。
皇帝眼下最挂心的,就是他儿子能不能顺利继位。
之所以没有儿子一生下来就封太子,也是出于多方面考虑。
首先是得养得活,真是特别害怕儿子长不大。
皇帝由于幼年长自民间,颇信“贱名能辟邪”
之类的迷信。
担心儿子长不大,就先不册封,养个几岁再封。
他这一拖,拖了好有四五年,兄弟们都走了,人员也开始调整了。
是时候给儿子正名了。
他如今养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五、四、三岁,差不多也够用了,便生了这个心。
当然,这种事情,自己提出来也行,却总不如旁人提出来有面子。
颜启真是瞅准了时机,他还单独上的本,都没跟老兄弟们说,就是要给自己家加这么个分的。
他这奏章都没有让府里新辟的长史来写,也没有让长子插手,直接叫颜平之来写。
朝堂之上,颜启念出他这篇奏本的时候,多少人心里惋惜咱也想到了,慢了颜老狗一步啊最恨的是唐仪,他妈已经跟他说了这事儿,他都准备好跟他大伯一起写折子了,叫颜启抢了先。
可这事儿吧,时机事好,名份也对,天大的功劳不不,荣耀属于陛下。
但是颜启也再次刷爆了皇帝的好感度。
建议一出,米丞相暗叫一声“晦气”
,只得出列“臣附议。”
他都说了,大家还能说什么呢皇帝的长子,皇帝现在没皇后,没嫡子,皇帝都四十好几五十岁了,不立他,立谁呢
一个一个的,都出来“臣附议”
了一把。
皇帝到底下乌泱泱一片捧着手笏附议的人,十分开怀地道“好好,着丞相总理此事。”
一旁颜孝之将头低垂,样子很是恭敬,眉头却皱得死紧。
他不知道这个事,而且听这奏章的口气,不像是他爹能写出来的。
颜启虽然不像赵忠那样目不识丁,文化水平却也不足以写出标准格式来。
如果是府内属官所作,颜孝之没道理不知道。
答案真的呼之欲出了。
颜孝之深觉,他得回去跟他娘打个小报告了,必须快这边朝上山呼万岁,那边颜孝之心如电转。
转来转去,他似乎有点感觉,但是就差这临门一脚,仿佛跟真相之间隔着一层纱,死活不到颜启的目的。
他心里急得要命。
好容易捱到散朝,皇帝还那儿对着他夸他爹呢“你父亲真是我的忠臣啊”
颜孝之眼角描着旁边史官还那儿认真记着皇帝的一言一行,忍不住眉头一跳,恭恭敬敬地道“是臣子本份。”
皇帝开始是真不待见楚氏,但是颜孝之占了嫡长,又是颜启这一批泥腿子出身的人里,少有的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小辈,才三搓两挪把他弄成中舍人的。
颜孝之到岗之后,做事细心周到,凡事都在礼仪线内,并不比世家子差多少,也给他长脸。
现在颜孝之恭敬,皇帝也开心,拍拍颜孝之的肩膀说“你且回家去,告诉你阿爹”
说着,做贼一样瞄了一眼史官,附耳对颜孝之悄悄地道“告诉这个老狗,我忘不了他”
颜孝之一口老血哽在喉咙里,答应了下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